[实用新型]一种昆虫毒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7455.2 | 申请日: | 2017-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36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李林杰;高尧华;刘培海;龚求娣;林令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主分类号: | A01M1/20 | 分类号: | A01M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张祥明 |
地址: | 27682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体,具体涉及一种昆虫毒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昆虫毒瓶使用实验用的广口瓶、乙酸乙酯和脱脂棉制作。方法是:1、将脱脂棉塞入毒瓶瓶盖或将脱脂棉平铺在毒瓶瓶底;2、将脱脂棉压实;3、用医用注射器抽取或直接将乙酸乙酯倒入脱脂棉,用量为浸湿棉花而不滴漏为宜;4、若脱脂棉平铺在瓶底,将棉花浸湿后,需用直径与毒瓶内径一样大小的一张滤纸或带孔的塑料板放在脱脂棉上。
乙酸乙酯毒瓶对于小型昆虫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毒杀的昆虫包括:等翅目(白蚁等)、直翅目(蝗虫、蟋蟀、蝼蛄、螽斯等)、半翅目(蝉、蚜、蚧、蝽等)、鞘翅目小型昆虫(叶甲、小蠹、象甲等)、鳞翅目小型昆虫(粉蝶、螟蛾等)、膜翅目(蜂、蚂蚁等)、双翅目(蝇、蚊等)。
由于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易挥发、易燃和有刺激性气味等特性。因此在毒杀昆虫时的开盖和盖盖速度要快,使人体尽量少吸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之一,提供了一种昆虫毒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昆虫毒瓶,包括:由瓶体限定的第一空腔,所述瓶体上端具有上盖,瓶体下端具有下隔板,下隔板的周边为环向挡边,下隔板的中部设有若干第一网孔;由下盖限定的第二空腔,所述下盖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瓶体的下部,所述下盖上端设有上隔板,上隔板的周边设有若干第二网孔,当旋紧螺纹时,所述环向挡边密封所述第二网孔,当旋松螺纹时,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昆虫毒瓶通过设置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用于放置昆虫,第二空腔用于放置杀灭昆虫的药剂附着材料。通过下隔板和上隔板将药剂附着材料与昆虫隔离,从而防止昆虫被药剂污染。下盖与瓶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旋紧螺纹后第一空腔与与第二空腔之间呈密封状态,从而在放入昆虫前,将螺纹旋紧,使第二空腔内的药剂不能挥发到第一空腔内,保证操作人员放入昆虫时,不会吸入有毒气体。当放入昆虫后,再旋松螺纹,使下隔板与上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有毒气体通过第二网孔、该间隙和第一网孔进入第一空腔内,对昆虫进行毒杀;当昆虫被毒杀后可再次旋紧螺纹,减少第一空腔内的有毒气体含量,从而可以在取出昆虫时,减少吸入有毒气体,同时还能减少药剂的挥发造成的使用时间缩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昆虫毒瓶具有结构合理、减少药剂使用和减少操作人员吸入有毒气体等优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昆虫毒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优选的,所述瓶体上端形成向侧向方向突出的挂台,所述上盖边缘形成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上形成有扣合于所述挂台的锁定突起。上盖通过该结构的弹跳上盖,可方便放取昆虫。
优选的,所述上盖上设有与所述瓶体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垫片。第一密封垫片用于密封瓶体,防止瓶体内的有毒气体挥发出来。
优选的,所述环向挡边下方设有第二密封垫片。第二密封垫片用于在旋紧螺纹后密封第二网孔,使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处于密封隔离状态。
优选的,所述下盖内通过隔板将第第二空腔分隔成若干隔段。隔段方便放于药剂附着材料,比如吸附有机溶剂的脱脂棉。
优选的,所述第一网孔和/或第二网孔为100-200目。该网孔方便熏杀药剂挥发,同时避免昆虫与下盖中的药剂接触,损伤昆虫标本。
优选的,所述瓶体侧面设有腰带卡扣。由此可知,该腰带卡扣可卡入腰带,方便携带。
优选的,所述瓶体和/或下盖由透明塑料制成。由此可知,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方便观察昆虫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昆虫毒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瓶体1;上盖2;下盖3;下隔板4;上隔板5;螺纹6;第一空腔7;第二空腔8;第一网孔9;第二网孔10;第一密封垫片11;第二密封垫片12;环向挡边13;挂台14;连接件15;锁定突起16;隔段17;腰带卡扣18。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74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