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3102.3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5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叶立兵;梁茂堂;李韶文;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昂为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农村 生活 污水处理 系统 生物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非常好,在任何季节都能满足各地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微生物能够依靠填料中的有机质生长,无须另外投加营养剂。因此停工后再使用启动速度快,周末停机或停工1至2周后再启动能立即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几小时后就能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停止运行3至4周再启动立即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几天内恢复最佳的处理效果。申请号为201620050828.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曝气生物滤池,属于生物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其结构是该曝气生物滤池设置为圆筒形,包括筒顶、筒底和筒壁,筒顶、筒底分别密封筒壁的上下两端;筒壁顶端的一侧设置有污水进水管,在污水进水管下方的筒壁内腔上设置有水平的分水盘,分水盘下方设置有上位支承网架,上位支承网架下方相邻设置有滤料填料层,贯穿粒状膨胀页岩填料层设置有导向棒,导向棒预埋在粒状膨胀页岩填料层内;支撑网托板下方和筒底之间构成滤水汇流腔,滤水汇流腔一侧的筒壁上连通有滤水收集管;筒底上连通有一冲洗管。上述专利存在设备成本高、维护不方便且一次处理量小的缺点,不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滤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滤池,包括过滤池、储水槽,所述过滤池上方一侧设置有所述储水槽,所述储水槽下面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过滤池上方另一侧设置有溢流池,所述溢流池上方设置有防溢罩,所述防溢罩下面设置有滤网,所述溢流池下面设置有排水管,所述过滤池内部设置有生物滤料层,所述生物滤料层下面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设置有单孔膜空气扩散器,所述曝气管下面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池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进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旁边设置有反冲洗进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反冲洗进气管和所述曝气管分别与气泵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槽的上表面与所述过滤池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连通到所述过滤池的底部,所述电磁阀通过管箍安装在所述进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所述排水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滤料层的厚度不低于所述过滤池深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单孔膜空气扩散器通过管箍固定在所述曝气管上,相连两个所述单孔膜空气扩散器之间的距离为30cm-50cm。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池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溢流池通过隔板隔开,且两个所述溢流池的最高水面高度低于所述过滤池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防溢罩和所述溢流池之间,所述滤网每个月更换一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建设方便,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处理池的大小,方便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而且能防止污水流到污水池外面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滤池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储水槽;2、生物滤料层;3、进水管;4、电磁阀;5、单孔膜空气扩散器;6、反冲洗进水管;7、过滤器;8、反冲洗进气管;9、曝气管;10、过滤池;11、排水管;12、滤网;13、防溢罩;14、溢流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昂为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昂为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31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长跑测试仪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 下一篇:黑臭水体曝气增氧生态修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