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联易直接石油管道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6693.X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6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政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龙麒橡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3/02 | 分类号: | F16L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王俊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联易 直接 石油 管道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联易直接石油管道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对加油站设备的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加油站输油管道作为加油站主要的泄漏源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最近,由国家环境保护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编写的《加油站渗、泄漏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加油站双层输油管线宜选用适合油品输送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制造。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主要为聚乙烯等热塑性塑料。
目前对于聚乙烯管焊接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热熔焊接,另一种是电熔焊接。CN200710200834.7涉及滴灌带接头的连接方法,是一种滴灌带接头热熔焊接方法。该滴灌带接头热熔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一根滴灌带的一端插入到另一根滴灌带内;其次,将两根滴灌带重合部分的一面放置在热熔设备的加热片工作区域,在加热片装置上施加垂直压力对滴灌带重合部分进行加压,在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后继续加压,加压完毕后从加热片工作区域取出滴灌带,将两根滴灌带重合部分的另一面放置在热熔设备的加热片工作区域,重复上述操作。
现有的石油输送所采用的连接头,其连接方式的密封性较差,连接强度不高,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脱扣,造成石油的泄露,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这就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双联易直接石油管道接头。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联易直接石油管道接头,包括外护层管,所述外护层管的两端的管口部直径大于其管身部直径;其中,所述外护层管内设置有与所述外护层管注塑在一起的融接层管;所述融接层管的外圈上均匀缠绕有多股合金钢丝线,所述合金钢丝线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护层管外侧的导电正极端接头连接,所述合金钢丝线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护层管外侧的导电负极端接头连接;所述融接层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外护层管的左端管口部设置有第一内护套层管,所述融接层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外护层管的右端管口部位置设置有第二内护套层管;所述第一内护套层管和所述第二内护套层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融接层管管身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融接层管的管壁上轴向埋设有与所述外护层管的两端的管口部相连通的铜管;所述第一内护套层管与所述第一输油管道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层;所述第二内护套层管与所述第二输油管道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层。
进一步的,所述融接层管的内壁与第一输油管道和第二输油管道的外壁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将第一输油管和第二输油管紧密的连接起来,大大降低了连接接头处管道的泄漏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涉及一种双联易直接石油管道接头,包括外护层管1,所述外护层管1的两端的管口部12直径大于其管身部11直径;其中,所述外护层管1内设置有与所述外护层管1注塑在一起的融接层管13;所述融接层管13的外圈上均匀缠绕有多股合金钢丝线15,所述合金钢丝线15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护层管1外侧的导电正极端接头16连接,所述合金钢丝线15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护层管1外侧的导电负极端接头18连接;所述融接层管13的一端位于所述外护层管1的左端管口部14设置有第一内护套层管21,所述融接层管1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外护层管1的右端管口17部位置设置有第二内护套层管22;所述第一内护套层管21和所述第二内护套层管22的内径大于所述融接层管13管身的内径。为了达到最佳的性能,所述外护层管1的壁厚是和所述融接层管13的壁厚的三倍。
其中,所述融接层管13的管壁上轴向埋设有与所述外护层管1的两端的管口部相连通的铜管4;所述第一内护套层管21与所述第一输油管道3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层23;所述第二内护套层管22与所述第二输油管道32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层24。
其中,述融接层管13的内壁与第一输油管道31和第二输油管道32的外壁紧密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龙麒橡塑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龙麒橡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66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