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烟气脱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9940.1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4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龙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46/02;B01D53/96;B01D50/00;F23J15/02;F23J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烟气 脱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烟气脱硫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的原义指在火上加热的盛水容器,炉指燃烧燃料的场所,锅炉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由于煤炭的燃烧成本较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煤炭作为锅炉燃料。但是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硫化物,直接排放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所以,目前国家对锅炉烟气的排放均设定有排放标准。而现有的很多脱硫设备(干法或湿法)不是成本太高,就是脱硫质量不合格,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烟气脱硫系统,拥有较好的脱硫除尘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锅炉烟气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吸收系统、脱硫循环系统、脱硫剂制备系统和烟气系统,其中:
所述的脱硫吸收系统包括了脱硫塔本体、组合喷淋系统和除雾装置,组合喷淋系统和除雾装置均设置在脱硫塔本体内部且除雾装置位于组合喷淋系统上侧,脱硫塔本体底部为水封池,所述的组合喷淋系统分为由喷嘴和喷管构成的三层喷淋装置,喷管的内壁及外壁表面均包覆耐磨层,所述的除雾装置包括了旋流板式结构的粗除雾装置和细除雾装置,细除雾装置设置在粗除雾装置上侧,所述的脱硫塔本体侧壁上开设有与三层喷淋装置一一对应的人孔,脱硫塔本体上还设有与人孔对应的爬梯和平台;
所述的脱硫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和设置在循环管道上的循环泵,循环管道用于连接循环池与组合喷淋系统、及循环池与脱硫塔本体的水封池;
所述的脱硫剂制备系统由钠碱罐和设置在钠碱罐内的搅拌机构成,钠碱罐通过循环管道将钠碱溶液输送至循环池内;
所述的烟气系统的烟气管道分为两段,其中第一段烟气管道用于连接锅炉与脱硫塔本体的进口且该段上设有引风机,引风机与锅炉之间还串联设有布袋除尘器,第一段烟气管道于引风机两侧分别设有柔性短管连接段,第二段烟气管道用于连接脱硫塔本体的出口与烟囱。
所述的脱硫塔本体、喷管、除雾装置均采用玻璃钢材质。
所述的循环管道采用增强塑料管。
所述的喷嘴采用碳化硅涡流空心锥喷雾喷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设计合理,使锅炉烟气脱硫系统的脱硫除尘效果得到的有效提升。
2、脱硫效率保证应当燃用设计煤种,锅炉负荷BMCR工况下,碱液耗量、工艺水耗量、电耗不超过保证值的条件下,FGD的脱硫效率不小于98%。
3、当燃用设计煤种时,在碱液耗量、工艺水耗量、电耗、废水排放量不超过保证值的条件下,确保FGD出口SO2浓度不超过100mg/Nm3。
4、FGD可利用率大于98%,使用寿命达30年。
5、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除雾器出口烟气携带的水滴含量低于75mg/Nm3(干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2布袋除尘器、3引风机、4柔性短管连接段、5第一段烟气管道、6脱硫塔本体、7爬梯、8平台、9喷嘴、10喷管、11粗除雾装置、12细除雾装置、13第二段烟气管道、14烟囱、15水封池、16循环管道、17循环泵、18循环池、19钠碱罐、20搅拌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如图1所示:一种锅炉烟气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吸收系统、脱硫循环系统、脱硫剂制备系统和烟气系统,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龙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河北龙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99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