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泥深度脱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1170.2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0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保;赵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珂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36100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330006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深度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装置,污泥通过深度再脱水,进一步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将污泥由软性状态改性成硬固态形状态。并且还可应用在其它需要脱水产品的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剩余活性污泥+初沉池污泥)脱水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始于自然干化脱水发展到机械脱水两大类。自然干化系将污泥摊置到由级配砂石铺垫的干化场上,通过蒸发、渗透和清液溢流等方式,实现脱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污泥脱水,因而占地少,与自然干化相比,恶臭影响也较小。机械脱水的种类很多,按脱水原理可分为真空过滤脱水、压滤脱水和离心脱水三大类。
真空过滤脱水系将污泥置于多孔性过滤介质上,在介质另一侧造成真空,将污泥中的水分强行“吸入”,使之与污泥分离从而实现脱水。
压滤脱水系将污泥置于过滤介质上,通过螺杆泵液体输送,在污泥一侧对污泥施加压力,输送压力10Kg/cm2强行使水分通过介质,使之与污泥分离,从而实现脱水。
离心脱水系通过水分与污泥颗粒的离心力之差使之相互分离从而实现脱水。以上几种脱水设备都已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但具体使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处理厂,大多采用真空过滤脱水机,但由于其泥饼含水率较高、噪声大、占地也大,而其构造及性能本身又无较大的改进,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很少采用。板框压滤脱水机泥饼含水率最低,因而一直在采用。但这种脱水机为间断运行,效率低,且操作麻烦,维护量很大,所以使用并不普遍,仅在要求出泥含水率很低的情况下使用。目前国内新建的处理厂,绝大部分都采用带式压滤脱水机,因为该种脱水机具有出泥稳定、连续性运行、效率高、能耗少、管理控制不复杂等特点。离心脱水机噪音大、能耗高、处理能力低,因此以前使用较少。但80年代中期以来,离心脱水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普遍应用,使离心脱水机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2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的脱水经加药调质后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
1.板框压滤污泥脱水机:属间歇性运行,固体回收率高,药剂量较少,但单位污泥处理运行时间长,污泥饼含水率75%,流体态污泥由螺杆泵输送,输送压力10Kg/cm2
2.带式压滤污泥脱水机:属连续性运行,药剂量偏高,单位污泥处理运行时间短,污泥饼含水率85%。
3.离心式污泥脱水机:属连续性运行,药剂量少,单位污泥处理运行时间短,污泥饼含水率85%。
4.罗杆污泥脱水机:属连续性运行,药剂量高,单位污泥处理运行时间短,污泥饼含水率85%,只适用于粗纤维污泥脱水。
综上所述目前污泥脱水机处理的污泥含水率均存在一个共性,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均在75-85%,这些污泥水分分4个液相存在污泥中,①颗粒间的游离水,占污泥水分的70%左右;②在污泥颗粒间形成的一些小的毛细管,其中充满的水称毛细水,约占20%左右;③颗粒的吸附水被吸附在颗粒表面,约占7%左右;④存在于污泥颗粒内部或微生物细胞内称为内部水,约占污泥的3%。
发明内容
本项发明通过超高液压压榨系统,针对脱水后污泥中还存在的颗粒间的游离液相水分进行深度脱水,进一步将75-85%水分再降到30-50%左右。剩下的20%左右毛细水、7%左右吸附水、3%。的内部水,是必须通过高成本的烘干技术处理才能进一步降低。
本实用新型污泥深度脱水装置,包括自动往复式进料系统、超高压压榨系统。自动往复式进料系统包括污泥入料筒体(5)、污泥入料液压缸(2),污泥入料筒体(5)可为圆柱形或方管形,污泥入料筒体(5)入料口的侧方设有无轴螺旋输送机,通过螺旋输送将污泥自由落体滑入污泥入料筒体(5),污泥入料筒体(5)下部设有污泥入料液压缸(2),污泥入料液压缸(2)内设有入料活塞板(3),入料活塞板(3)的往复运动将污泥推入装料压榨筒,活塞板上嵌有密封O形圈(4),或用活塞环,并可保压顶住封闭入料口,可避免装料筒作用力推板启动压榨时内在压力将污泥退出入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珂,未经赵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11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