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心内科检查用听诊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3052.5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4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艳翠 |
主分类号: | A61B7/00 | 分类号: | A61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科 检查 听诊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心内科检查用听诊器。
背景技术
1816年,法国的医生发明了听诊器,并出版专著介绍听诊器及心肺听诊技术,此后,多位医生对听诊器进行了改进。1851年,美国一名医生对听诊器的改进成为沿用至今的听诊器基本模型。
现代的听诊器是国内外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现代医疗中广泛用于妇女、儿童、老人等心肺的检测和诊断及监视患者的呼吸道、循环系统,以及协助专家查房、医生外出急诊等。
在心内科中,听诊器的作用更加至关重要,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听诊器是初步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工具,当今医疗器械市场上的心内科听诊器种类繁多,但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大多数听诊器的设计笨重,不够人性化,一些听诊器上的指针式计时器由于指针的转动声音,往往会对听诊结果产生干扰,由于材料的原因,听诊器的传音存在着杂音多、传音弱等问题,同时,医生长期佩戴广泛使用的入耳式的听诊器耳塞会对医生的听力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入耳式的听诊器长期佩戴还会造成耳道细菌感染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心内科检查用听诊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内科检查用听诊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检查用听诊器,包括骨传导耳塞、导音管、连接管、计时器和听诊头,所述骨传导耳塞下部安装有导音管,所述导音管下部胶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下部安装有听诊头,所述听诊头背部安装有计时器;
所述骨传导耳塞包括震动环、传音板、震动板、拾音器和耳塞壳体,所述耳塞壳体前部安装有传音板,所述传音板表面焊接有震动板,所述震动板外侧套有震动环,所述耳塞壳体尾部焊接有拾音器,所述耳塞壳体上安装有导音管;
所述听诊头包括防寒圈、支撑圈、震动膜、消毒海绵和听诊器壳体,所述听诊器壳体前端焊接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内部安装有震动膜,所述听诊器壳体背部安装有计时器;
所述计时器包括电池盒、控制器、开关按钮、信号转换器、LED显示器和计时器壳体,所述计时器壳体内安装有电池盒、控制器、开关按钮、信号转换器和LED显示器,所述开关按钮与电池盒电连接,且开关按钮安装在计时器壳体侧面,所述电池盒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信号转换器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器与LED显示器电连接,且LED显示器安装在计时器壳体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包括抗拉导管、PVC导管和抗扭导管,所述抗拉导管下部胶接有PVC导管,所述PVC导管下部胶接有抗扭导管。
优选的,所述耳塞壳体尾部与导音管一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圈上端焊接有防寒圈。
优选的,所述震动膜下部安装有消毒海绵。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上部胶接有两个导音管,且两个导音管之间安装有弹簧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音管上端胶接有骨传导耳塞,使声音从耳骨处传入人脑,不需要入耳,保护了医生的听力,避免了耳道感染等问题,通过听诊头背部安装有计时器,使医师既能监视听诊的时间,又避免了由于指针式计时器带来的指针声音干扰问题,通过抗拉导管下部胶接有PVC导管,PVC导管下部胶接有抗扭导管,使传音更加清晰,通过耳塞壳体尾部与导音管一体连接,使耳塞具有防水性能,并且不易损坏,通过支撑圈上端焊接有防寒圈,减轻了听诊头金属对病人皮肤的刺激,通过震动膜下部安装有消毒海绵,避免了病人受到皮肤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骨传导耳塞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听诊头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计时器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抗拉导管处结构放大图;
图6本实用新型抗扭导管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骨传导耳塞,101、震动环,102、传音板,103、震动板,104、拾音器,105、耳塞壳体,2、导音管,3、弹簧片,4、连接管,401、抗拉导管,402、PVC导管,403、抗扭导管,5、计时器,501、电池盒,502、控制器,503、开关按钮,504、信号转换器,505、LED显示器,506、计时器壳体,6、听诊头,601、防寒圈,602、支撑圈,603、震动膜,604、消毒海绵,605、听诊器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艳翠,未经王艳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30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