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的硅片液晶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6417.X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9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弈星;夏军;何军;黄嵩人;李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芯盟慧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4 | 代理人: | 关家强,吴伟文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液晶 分子 取向 技术 硅片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的硅片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了应用,这主要是因为液晶显示器具有一些特殊的优点,如功耗低、超薄、超轻、寿命长和响应速度快等。
硅片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on-Silicon ,LCOS)是新一代反射式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技术将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和像素制作在单晶硅基片上的液晶显示器件,并以该晶片为基底封装液晶盒,因而拥有了小尺寸和高显示分辨率的双重特性。为了追求更高的图像清晰度,LCOS显示器需要不断减小像素的尺寸和像素的间距,小的像素间距会在像素边缘产生边缘场,这些边缘场会使显示器的图像失真和严重降低显示器的光学性能。目前的LCOS显示器工作时都是采用了液晶分子排列均匀一致的取向方向,当像素间距减小时,像素边缘的边缘场效应会更加明显,像素间串扰的问题更加严重,从而影响整个显示器的发光效果,另一方面液晶分子极性一致也会使显示图像产生闪烁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的硅片液晶显示器,通过采用液晶分子取向技术来控制相邻像素间的液晶分子取向方向不同,从而达到抑制像素间串扰和闪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的硅片液晶显示器,所述硅片液晶显示器自底而上依次为硅基层、反射层、液晶层和透明导电玻璃,所述液晶层中像素间的液晶分子排列取向方向不同,所述液晶分子排列通过液晶分子取向技术实现。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层中相邻像素的液晶分子旋转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层内由相同数量的若干像素构成区域,同一区域内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同,且相邻区域内液晶分子排列方向不同。
作为优选的,相邻区域内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层中同一行像素作为区域,相邻两区域中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层中同一列像素作为区域,相邻两区域中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分子取向技术包括光控取向技术、摩擦取向技术、LB膜法和倾斜蒸镀法。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显示器包括正性液晶和负性液晶。正性液晶跟负性液晶的在电场下的转动惯量不同:加电场之后转动的方向不同,通过采用液晶分子取向技术来控制相邻像素间的液晶分子取向方向,在电场作用下控制液晶分子转动方向的。
作为优选的,所述液晶显示器显示模式包括混合扭曲向列相模式、电控双折射模式、垂直排列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液晶分子取向技术来控制相邻像素间的液晶分子取向方向不同,抑制了像素边缘的边缘场效应及像素间串扰的现象,提高了硅片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同时抑制了显示图像产生闪烁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液晶分子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液晶分子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液晶分子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液晶分子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硅基层;2、反射层;3、液晶层;4、透明导电玻璃;5、像素;6、硅片液晶显示器;7、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的硅片液晶显示器,所述硅片液晶显示器自底而上依次为硅基层1、反射层2、液晶层3和透明导电玻璃4,所述液晶层3中像素5间的液晶分子排列取向方向不同,所述液晶分子排列通过液晶分子取向技术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芯盟慧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芯盟慧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64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薄型背光源
- 下一篇:一种含糖木质素基脲醛树脂电容炭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