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主副式双纵梁吸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6511.5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1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可明;陈永;符志;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102 | 代理人: | 陈志生 |
地址: | 40112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副式双纵梁吸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具体涉及N1类轻型货车或微型客车前吸能纵梁。
背景技术
在被动安全领域,N1类轻型货车或微型客车由于前舱纵向设计空间有限,且车架截面通常较小,通过改变车架前端材料板厚形成的吸能纵梁在碰撞过程中容易产生中部弯折,变形模式不理想,吸能效果较差,从而使车身加速度峰值较高,前围及地板变形较大,严重影响乘员生存空间,这是工程师需要极力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分解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降低乘员伤害值的主副式双纵梁吸能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主副式双纵梁吸能结构,其包括外凸防撞横梁、主吸能纵梁、副吸能纵梁、副吸能纵梁支座及副吸能纵梁支撑管,所述外凸防撞横梁的左右两端对称垂直连接着主吸能纵梁的前端,所述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主吸能纵梁的后端连接着用于支承车身和动力总成等的车架纵梁,所述外凸防撞横梁的左右两端还对称垂直连接有副吸能纵梁,副吸能纵梁通过螺栓连接副吸能纵梁支座,所述副吸能纵梁支座两端固定连接着副吸能纵梁支撑管。
进一步的,所述外凸防撞横梁由两块外凸“L"型板和三块“U"型支撑板构成。其中上下两块外凸“L”型板分别与左右两块小的“U”型板在搭接部分进行焊接,然后通过小“U”型板上的螺栓孔与大“U”型底板进行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纵梁的主体结构由两块设置有变形诱导槽的U型板焊接构成,在主吸能纵梁前端焊接平板,并在板中焊接螺母,通过螺栓将主吸能纵梁与外凸防撞横梁连接,所述主吸能纵梁后端设置有三个成等腰三角形布置的螺栓通孔,通过螺栓将主吸能纵梁与车架纵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副吸能纵梁的主体结构由两块设置有变形诱导槽的U型板焊接构成,在副吸能纵梁前端焊接平板,并在板中焊接螺母,通过螺栓将副吸能纵梁与防撞横梁连接,在副吸能纵梁后端设置有两个螺栓通孔,通过螺栓将副吸能纵梁与副吸能纵梁支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副吸能纵梁支座的主体结构由三块冲压钣金焊接而成,在支座与副吸能纵梁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对应的安装螺栓通孔,通过螺栓将两者固连,后端与副吸能纵梁支撑管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副吸能纵梁支撑管两端分别与,车架纵梁焊接,车架纵梁为整车承重载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目前,大量N1类货车和微型面包车采用车架(大梁)式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前端刚度较大。在正面碰撞过程中,车架易发生折弯变形,碰撞能量不能有效吸收,加速度峰值一般较大,前围侵入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对驾乘人员的保护不足,并且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碰撞,整体式的车架一旦发生变形,维修极为不便且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就是针对目前大量N1类货车和微型面包车在碰撞安全性和维修便利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主副式双纵梁吸能结构能增加纵梁前段横向力,有效避免主吸能纵梁在碰撞过程中,由于截面较小且相对长度较长,而发生中段易折弯,变形模式不合理等现象。同时防撞横梁与左右副吸能纵梁可以变形吸能,有利于提高纵梁的吸能比例,有效降低整车碰撞后期加速度峰值和车身前围侵入量,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由于采用分体式设计,在车辆发生正面低速碰撞时,前防撞横梁产生的变形就能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双纵梁结构不会有变形,维修时仅需更换前防撞横梁,大大降低碰撞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结构适用于N1类轻型货车和微型客车,尤其是车体前端纵向设计空间有限,车架截面较小的车体结构。该结构有利于控制吸能纵梁变形模式,有效增加吸能比例且安装便捷,适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优选实施例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防撞横梁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3a、3b、3c为本实用新型前防撞横梁板7结构示意图;
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前防撞横梁板8结构示意图;
图5a、5b、5c、5d为本实用新型前防撞横梁板9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主吸能纵梁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7a、7b为本实用新型主吸能纵梁板13结构示意图;
图8a、8b、8c为本实用新型主吸能纵梁“U”型板14结构示意图;
图9a、9b、9c为本实用新型主吸能纵梁“U”型板15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副吸能纵梁结构总成示意图;
图11a、11b为本实用新型副吸能纵梁板24结构示意图;
图12a、12b、12c为本实用新型副吸能纵梁“U”型板25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65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