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3578.1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8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荣;潘卫东;程青春;朱振荣;邓广琳;罗萌;于剑锋;王超;王灵梅;孟恩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1/02;F01K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郭俊霞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压纯凝 双模 热力 系统 余热 利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热电厂的供热蒸汽一般取自主汽轮机中压缸排汽(5段抽汽),压力约0.4MPa,温度约250℃,而热网加热器正常运行压力为微正压,饱和温度略大于100℃,如果主机中压缸排汽直接进入热网加热器,高品位蒸汽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了充分合理利用这部分蒸汽能量,现有做法是主机中压缸排汽先经背压小汽轮机进行发电或驱动其他辅助设备,其排汽再排至热网加热器。但是此背压运行方式在供热期时是适用的,当非供热期时,就会无法运行,造成造成设备闲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结构简单,运行灵活,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其发电和供热效率较高,系统简单,节省投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包括主机中压缸、汽轮机组、换热器、加热装置和发电机,所述汽轮机组具有进汽口和排汽口,所述主机中压缸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汽轮机组的进汽口连通,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通过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分别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装置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三管道设有第二阀门,所述汽轮机组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汽轮机组包括小汽轮机、前置小机和离合器,所述小汽轮机的进汽端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设有第三阀门,所述前置小机的进汽端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设有第四阀门,所述前置小机的排汽端与所述小汽轮机的进汽端通过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六管道设有第五阀门,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设置于所述小汽轮机的排汽端,所述前置小机与所述小汽轮机通过所述离合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小汽轮机与所述发电机之间设有变速箱,所述小汽轮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器为同步自动离合器。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汽轮机组包括调节级组、旁通级组和通用级组,所述调节级组的进汽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调节级组的排汽端与所述旁通级组的进汽端连通,所述调节级组的的排汽端与所述通用级组的进汽端通过通道连通且所述通道设有旁通阀,所述旁通级组的排汽端与所述通用级组的进汽端连通,所述汽轮机组的排汽口设置于所述通用级组的排汽端,所述汽轮机组的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管道设有第六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为热网加热器或热泵。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凝汽器或尖峰冷却器。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排汽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供热期和非供热期,蒸汽的能量都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大大节约了能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其结构紧凑,发电和供热效率较高,造价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增加变速箱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背压纯凝双模式热力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乏汽余热利用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未经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35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矿山动力灾害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支管的蜗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