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滚动式三轨受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6167.8 | 申请日: | 2017-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5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唯凡;李维婉;林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益昌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9 | 分类号: | B60L5/39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2221 | 代理人: | 陈欣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滚动式 三轨受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输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滚动式三轨受流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造成地面交通日益拥堵。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准时、大运力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轨道交通供电方式主要分为接触轨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供电系统。接触轨供电系统具有受流质量稳定、建设费用低、后期维护量少、景观性好等优点,得到普遍采用。受流器是接触轨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且安装在地铁列车转向架侧面并从接触轨系统为列车取得电能的装置。根据受流器安装方式的不同,受流器可分为上接触式受流器、下接触式受流器和侧接触式受流器。目前国内传统受流靴取电方式为靴臂板与三轨表面滑动摩擦接触受流,这种受流方式导致受流器和三轨摩擦力很大,而由于三轨更换困难,受流器作为易损耗件,需要时常更换。
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新型滚动式三轨受流器,在不影响整体供电的前提下,利用滚动摩擦降低摩擦力,从而降低受流器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滚动式三轨受流器,降低受流器与三轨间的摩擦,保证原有供电能力不变,甚至提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滚动式三轨受流器,包括受流器座,与受流器座连接的受流器主轴及绕受流器主轴旋转的受流辊,其中,
所述受流辊包括旋转套筒,设于旋转套筒两端且被受流器主轴从中心穿过的端盖及设于旋转套筒与受流器主轴之间的轴承—轴套组件,
一侧所述端盖通过受流辊一端设有的环状凸缘限位,另一侧所述端盖通过受流器主轴上固定的限位环限位;
所述旋转套筒内表面两端设有内凹台,所述端盖卡于内凹台且与内凹台紧密接触;
端盖设有通孔,穿过通孔且使端盖与受流器主轴同步运动;
所述轴承—轴套组件包括环套于两侧套筒之间受流器主轴上的轴套及设于轴套与旋转套筒之间的轴承。
所述端盖在其与受流器的凸缘接触位置内侧设有凹口,凹口内设置补偿弹簧。
所述端盖与旋转套筒均为铜材料。
所述端盖采用铜材料的硬度低于旋转套筒所采用的铜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受流器与三轨之间的摩擦形式-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使两者运动时摩擦力减小,从而使受流器材料可选用导电能力更强的材料,不仅使用寿命上不会损失,并且还会加强导电受流能力。而且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选用上接触式受流,下接触式受流或侧接触式受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接触式受流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滚动受流靴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接触式受流工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接触式受流工作示意图。
图中:1.,受流器座2.受流器主轴,3.受流辊,4.列车转向架,5.输电接触轨,6.旋转套筒,7.,端盖8.环状凸缘,9.限位环,10.内凹台,11.轴套,12.轴承,13.弹簧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受流器座1,与受流器座连接的受流器主轴2及绕受流器主轴旋转的受流辊3,其中,
受流器座安装于列车转向架4,受流辊绕受流器主轴旋转并与输电接触轨5接触工作,通过接触受流将电流传输到列车上。
所述受流辊包括旋转套筒6,设于旋转套筒两端且被受流器主轴从中心穿过的端盖7及设于旋转套筒与受流器主轴之间的轴承—轴套组件,
一侧所述端盖通过受流辊一端设有的环状凸缘8限位,另一侧所述端盖通过受流器主轴上固定的限位环9限位;环状凸缘与限位环配合对整个受流辊限位。
所述旋转套筒内表面两端设有内凹台10,所述端盖卡于内凹台且与内凹台紧密接触;
端盖设有通孔,穿过通孔且使端盖与受流器主轴同步运动;
所述轴承—轴套组件包括环套于两侧套筒之间受流器主轴上的轴套11及设于轴套与旋转套筒之间的轴承12。
优选的,所述端盖在其与受流器的凸缘接触位置内侧设有弹簧安装孔13,弹簧安装孔内设置补偿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益昌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益昌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61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