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丙烯酸树脂包覆纳米药物的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9592.0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86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岳;王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343;A61K47/32;B01D35/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 树脂 纳米 药物 制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药物的制备,尤其是涉及一种丙烯酸树脂包覆纳米药物的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纳米技术研发而成的纳米药物制剂的独特性质也逐渐被研究者所了解,然而,直接使用纳米药物晶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很难被直接应用于实际治疗中[1]。如传统厌水型纳米药物易被体内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所识别吞没而失效等。研究发现,使用可降解的聚合物(如PLGA,PEG等)对纳米颗粒进行包覆制成的聚合物纳米载药颗粒有着诸多优势:提高药物有效性,控制释放时间,延长药物生物半衰期,更易穿过细胞膜等[2~5]。这使得将药物纳米化并包覆为聚合物纳米载药颗粒成为现阶段被大量研究的热门问题。
现阶段纳米药物的制备与聚合物包覆方法大致分为至上而下法和至下而上法。前者主要使用物理方法将大尺寸的药物纳米化并包覆。如Azad等[6,7]使用湿法纳米球磨机将原料药纳米化,而后利用喷雾干燥或流化床在高温下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后者则使用化学方法,从分子层面出发通过精确控制溶液混合与析出过程,制备纳米颗粒。如Ali等[8]利用纳米沉淀法,在交叉管路中使用分溶剂与药物颗粒混合,制备了相对稳定的纳米悬浊液;Paisana等[9]利用超临界快速膨胀法(RESS)在高温高压下使用超临界CO2制备纳米药物颗粒;Sahana等[10]采用乳化-扩散-蒸发法制备PLGA包覆的纳米药物。li等[11]通过O/W纳米乳化法制备聚合物包覆的纳米药物悬浊液。但是这些包覆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基于O/W的纳米乳化法容易在制备过程中由于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质(高比表面能,强烈范德华力)而在溶液中产生软团聚现象,生产的聚合物包覆住多个纳米颗粒而造成的硬团聚无法被分开;超临界CO2技术则因聚合物或药物颗粒的低溶解度使得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气相沉积包覆法需要高温等高能耗条件;喷雾干燥技术需要高温条件,且对制备的纳米粒径有限制,很难制备出小于10nm的颗粒;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制备方法都是批次生产(batch process),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每一批次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实际应用进行有效调控。因此如何能够连续性的生产出性能可控,反应条件温和且质量稳定的聚合物包覆的纳米药物颗粒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Harrison R,Li L,Zi G,et al.Controlling mesoporous silica-coating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for drug control release[J].Microporous&Mesoporous Materials,2016,238:97-104.
[2]GD,Grumezescu AM,Bejenaru C,et al.Polymeric protective agents for nanoparticles in drug delivery and targ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16,510(2):419-429.
[3]Kumari A,Yadav S K,Yadav S C.Biodegradable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J].Colloids&Surfaces B Biointerfaces,2009,75(1):1-18.
[4]Azeem B,Kushaari K Z,Man Z.Effect of Coating Thickness on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Produced in Fluidized Bed Using Waterborne Starch Biopolymer as Coating Material☆[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48:282-289.
[5]Bala,I.,Hariharan,S.,Kumar,R.,2004.PLGA nanoparticles in drug delivery:the state of the art.Crit.Rev.Ther.Drug Carrier Syst.21,387–4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9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镀膜玻璃夹取机械手的夹具装置
- 下一篇:一种白茅根饮片的工艺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