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分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7748.X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4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飞;孙福;邵长斌;许华辉;王莉敏;王蒙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0/00 | 分类号: | B23K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吴啸寰 |
地址: | 714000 陕西省渭南***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分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焊接相关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压力分配结构。
背景技术
压力焊是一种利用焊接时施加一定压力而完成焊接的方法。压力焊又称压焊。这类焊接有两种形式,可加热后施压,亦可直接冷压焊接。
压力焊是典型的固相焊接方法。固相焊接时必须利用压力使待焊部位的表面在固态下直接紧密接触,并使待焊接部位的温度升高,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和时间,使待焊表面充分进行扩散而实现原子间结合。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将被焊金属接触部分加热至塑性状态或局部熔化状态,然后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使金属原子间相互结合形成牢固的焊接接头。如锻焊、接触焊、摩擦焊、气压焊、电阻焊、超声波焊等就是这种类型的压力焊方法。
扩散焊是在不高于母材熔点的温度和不致引起母材产生宏观变形的压力作用下,使相互接触的两零件表面发生微观塑性变形,实现紧密的物理接触并通过表层原子相互扩散和再结晶而实现冶金结合的扩散焊过程。适用于新材料如陶瓷等、异种材料、精密构件的连接。亦可用于焊接各种小型、精密、复杂焊件,尤其是熔焊和钎焊难以满足质量要求的焊件,在原子能、航空航天、导弹等尖端技术领域中,扩散焊为解决各种特殊材料的连接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手段,同时在机械制造工业扩散焊也被广泛地应用,如金属切削刀具的制造(钢与硬质合金的焊接)、涡轮叶片的焊接、水冷板的焊接等。
经检验后证明:真空扩散焊的焊接接头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密封性、耐腐蚀性和弹都能满足重要构件的技术要求。尤为突出的是:扩散焊接的工件的尺寸可以从几微米到几米。因此真空扩散焊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压力焊接过程中焊接工艺对焊接压力较为敏感,因此要求所焊工件受力尽可能均匀,在现有技术中提高焊接工件受力均匀性的主要方法有:1,提高分力压板的厚度;2,提高分力压板的刚度;3,采用多轴加压;方法1和2设备制造成本较高,浪费有效的焊接区域;方法3则增加了机械加工的复杂程度,不便于设备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压力分配结构,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压力分配结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呈圆台状布置;所述第二本体呈立方体布置;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且该正方形的边长与所述第一本体底面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设有卸力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为开设于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圆柱体状凹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为开设于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立方体状凹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中央位置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的横截面面积为所述第一本体横截面面积的1/5~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的横截面面积为所述第一本体横截面面积的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卸力结构的深度为30~50mm。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的高度不低于50mm。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顶面的直径与压焊设备的分力轴的直径相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分配结构,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压力分配结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呈圆台状布置;所述第二本体呈立方体布置;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且该正方形的边长与所述第一本体底面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本体背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设有卸力结构。
该压力分配结构工作时压力分配的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压力由上分力轴与下分力轴分别施加于对称设置的压力分配结构本体的第一本体。圆台状设置的第一本体所受压力向下传递过程如图3内的箭头所示。
具体过程为:由于第一本体的顶部设有卸力结构,第一本体的横截面则为圆环形。第二本体的横切面为正方形,压力传递时通过的面积由小到大连续过渡,随圆台面积的逐渐增大压力的传递方向向外扩散。
可以理解的是,与此同时,因卸力结构的存在,第一本体顶部的中央部位所受压力不能直接向下传递,而是绕过卸力结构在第二本体处趋于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77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能电子束焊机用工装
- 下一篇:一种自动扶梯的安全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