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8001.6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4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19/02 | 分类号: | B23B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3500 浙江省丽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主轴装置。
背景技术
主轴指从发动机或电动机接受动力并将它传给其它机件的轴。主轴亦称“光轴”,是“主光轴”的简称:在光具组中具有对称性的直径。如球镜的主轴是通过镜面中心与镜面垂直的直线。透镜或光轴光具组的主轴是各透镜面中心的连线机床的主轴装置中所使用的主轴插入壳体内,并由轴承支承,以便能够相对于壳体旋转。工具、工件或类似物保持于主轴的顶端以便进行加工,通常,为了防止被加工部分处的咬死、提高平面精度等目的,在将冷却液等(切削液等)喷射在工具、工件或类似物上的同时进行加工。但是,冷却液、异物(碎屑)等能够容易地穿过壳体与主轴之间的空隙并到达轴承。当冷却液等到达轴承时,存在发生轴承的咬死的可能性。为此,已经使用各种密封结构以防止冷却液、异物等通过壳体与主轴之间的空隙进入并到达轴承,而且通常是使用空气密封,气幕保护的主要作用是在主轴旋转间隙内填充一定压力的气体,使得外界污染物无法轻易进入主轴内部,但是现有技术因为气源在进入主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一个点进入的,这就会导致在气源进口处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入口的对侧,这样不利于发挥最佳的防护效果,上述问题亟需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轴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因为气源在进入主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一个点进入的,这就会导致在气源进口处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入口的对侧,这样不利于发挥最佳的防护效果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轴装置,该装置包括轴承座、前盖、后盖、气幕环、芯轴、中外隔环、中内隔环、轴承、刀具、拉杆、碟片、打刀环和打刀杆,轴承座的上端设有前盖并通过螺纹连接,轴承座的下端设有后盖并通过螺纹连接,前盖与气幕环过盈配合,前盖的下部设有迷宫,迷宫由前内迷宫环和前外迷宫环之间的间隙组成,迷宫的下部设有轴承,轴承的下部设有中外隔环和中内隔环,前盖与芯轴之间、气幕环与芯轴之间、前内迷宫环和前外迷宫环之间、以及中内隔环和中外隔环之间形成连通的旋转间隙,中内隔环内部设有芯轴,芯轴内部设有刀具,刀具通过四瓣爪与拉杆连接,碟片套在拉杆外围,拉杆的下部穿过打刀杆并通过螺帽固定,打刀环套在打刀杆的外围,轴承座与前盖中均设有气体通道,气幕环与前盖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气幕环内部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小孔,小孔和气幕环与芯轴之间形成的旋转间隙连通,通过改变气幕环的结构,增加了一个第一空腔,使得气体在打入主轴的旋转间隙前先进行一次混合,然后再通过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小孔打入气幕环与前盖之间形成第一空腔内,然后再均匀地填充到主轴的旋转间隙中,从而达到最佳的密封效果。
优选地,轴承座内部的气体通道为“L”型,前盖内部的气体通道为“T”型。
优选地,气幕环的上部设有防水环,防水环的下部为突出部,气幕环的上部为凹入部,突出部与凹入部之间间隙配合,防水环与芯轴通过螺纹连接,在主轴立式安装时,由于突出部与凹入部的设计,使得切削液等液态污染物由于重力的原因不容易进入到迷宫内部。
优选地,后盖的下部设有油缸座并通过螺纹连接,油缸座与油缸通过螺纹连接,实现油缸与主轴装置一体,简化了结构。
优选地,油缸座上设有排气孔,通过这个排气孔使得空气在打刀及复位时可以自由进出,避免了它们走主轴的旋转间隙。
优选地,油缸的活塞上设有调整环,调整环与活塞螺纹连接,调整环可以通过螺纹自由调节活塞行程,从而减少了修配相关零件的环节,极大的节省了工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优选地,前内迷宫环包括第一竖短边、第一竖长边和第一横边,前外迷宫环包括第二竖短边、第二竖长边和第二横边,第一横边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竖短边,另一端端部设有第一竖长边,第一竖短边与第一竖长边之间形成第一凹部,第二横边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竖短边,另一端端部设有第二竖长边,第二竖短边与第二竖长边之间形成第二凹部,前内迷宫环的第一竖短边插入前外迷宫环的第二凹部内,前外迷宫环的第二竖短边插入前内迷宫环的第一凹部内,使得形成的迷宫由3个第一窄空腔和2个第一宽空腔组成,第一窄空腔和第一宽空腔间隔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80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