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田水位调节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8201.1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6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荣武 |
主分类号: | A01G25/16 | 分类号: | A01G25/1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水位 调节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稻田水位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水位调节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种植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每年都要生产大量的稻谷来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山区稻田较为分散,受地理条件限制,管理较为薄弱,特别是稻田水位的管理和调节袭用传统的挖、刨、填、堵、塞的方式,挖即用锄头在田埂上外缺口进行排放水,刨即用手或锄头对放水口进行扩充,填即水深了用工具填堵,堵即田埂出现了漏洞或缺口较大时用泥土进行堵截,塞即用泥土进行堵漏。
传统的粗放式的水位管理操作方式简单,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但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存在着许多问题:(1)管理方式极不科学。对稻田水位往往采用眼观估计,仅仅凭经验来确定水位,用挖、刨、填、堵、塞的方法来调控,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水位达不到准确理想的控制。水位过深时,秧苗会出现烂秧,秧苗会大面积萎缩不生长,最后死亡,直接造成水稻减产,影响稻农种田的积极性。(2)费时费工。水稻从插秧期到成熟期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为4-5个月,从秧苗到成熟期的各个阶段需水量要随时监测并进行反复挖、刨、填、堵、塞,这样反复的劳作次数过多,降低劳动效率。(3)对水土流失和田埂的损坏没有保障。由于长时间对田埂的反复挖、刨等,使稻田的水土流失严重,雨水过多的季节可能是稻田被洪水淹埋,冲毁水稻。针对此问题,市面上出现了控制排水装置,但是大多数的控制排水装置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多次开关闸板易于造成密封不好而漏水。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操作方便的稻田水位调节装置来克服这些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了一种稻田水位调节控制器,解决了稻田水位的调节控制问题,通过调节板内的控制球、水位调节通孔以及调节板上的水位刻度线的配合使用,方便快速地对稻田的水位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各个生长时期的水稻需水量。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稻田水位调节控制器,包括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内部包括两端延伸出调节板的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两侧均为设置有若干个水位调节孔的调节板,在所述水位调节孔上方开有泄洪孔,所述调节板包括设置有若干个水位调节孔A的第一调节面板、设置有若干个水位调节孔B的第二调节板,所述空腔结构内放置有用于堵塞水位限位孔B的水位控制球,所述一个水位调节孔A与一个水位调节孔B相对应,所述相对应的一个水位调节孔A和一个水位调节孔B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水位调节孔B为弧形孔并且与控制球相适应,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水位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泄洪孔直径大于水位调节孔直径。
进一步地,调节板内部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调节面板上的泄洪孔连接,排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面板上的泄洪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水位调节孔的中心对称点均不在同一高度上。
进一步地,所述水位调节孔A与水位调节孔B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水位调节孔B在第二调节板两侧的孔径大小不相同,水位调节孔B在第二调节板外侧的孔径小于在调节第二调节板内侧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水位控制球的内部设置有空心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水位控制球的直径大于水位调节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巧妙,通过调节板、水位调节孔、水位控制球以及调节板上水位刻度线的设置,在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能够对稻田水位进行快速、精准的调节。特别是水位调节孔B为弧形孔,在调节水位的时候水位控制球自动将水位调节孔B堵住,弧形孔和水位控制球配合,将水蓄在稻田内,密封性好。此外,调节板上设置的泄洪孔能够保证稻田内的水不会储蓄过多,对水稻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需要调节控制水位只需要放入水位控制球即可,真个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以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控制不同的田间水位,通过控制稻田水位变化,进而改变水稻的生存环境条件,促进秧苗到水稻生长过程中良好发育,有利于水稻的稳产,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能够减少稻田渗漏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农田排水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对改善农田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调节板,2、空腔结构,3、水位调节孔,4、泄洪孔,5、第一调节面板,6、水位调节孔A,7、第二调节面板,8、水位调节孔B,9、水位控制球,
10、刻度线,11、排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荣武,未经李荣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82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