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0129.6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4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翰;王辖民;向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瑞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5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组件 散热片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组合结构,尤指一种减少零组件、缩短组装工的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芯片,例如中央处理器、计算器等的晶体管密度日益增加,虽然数据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其消耗的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相对地增加。为了使中央处理器能稳定运作,高效率的散热技术已成为目前相关产业的重要课题。
晶体管(transistor)是一种固态半导体组件,可以用于放大、开关、稳压、讯号调变和许多其他功能。由于晶体管的发明,使得相关电子产品变得更轻薄、更便宜。大多数的晶体管是和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一起组装在中央处理器(微芯片)上以制造完整的电路,并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平板等领域中。
然而现有的晶体管主要是利用螺丝及螺母锁固在散热片上固定,造成零组件较多、组装耗时费工。因此本创作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之问题点,即成为本创作人改良之目标。
发明内容
本创作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减少零组件、缩短组装工时,同时提高组合稳定性与可靠度的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包括一晶体管及一散热片。发热组件设有一通孔。散热片设有一冲孔及自冲孔周缘延伸的一环状体,其中通孔套接环状体并以铆固结合。
为达上述目的,本创作还提供一种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包括一发热组件及一散热片。发热组件设有一冲孔及自冲孔周缘延伸的一环状体。散热片设有一通孔,其中通孔套接环状体并以铆固结合。
本创作还具有以下功效,环状体或通孔可选择性的设置于发热组件或散热片上,视需要或制程而改变,并不限定。由于环状体直接由发热组件或散热片冲压工艺制成,当发热组件运作产生的热量时,其热量能够有效且快速的传导至环状体,再透过环状体直接的传导至散热片之外,藉此能够提升散热效率。
为让本创作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创作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绘示本创作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绘示本创作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绘示本创作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为绘示本创作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6为绘示本创作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为绘示本创作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组合立体图及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包括一发热组件100及一散热片130。在此所指的发热组件100较佳是指晶体管(trainsistor),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00亦可为微处理器(IC)、绘图芯片或其他适合的发热源。
发热组件100设有一通孔112。如图所示的发热组件100还包含设有通孔112的一本体110。较佳为晶体管的发热组件100较佳凸伸有三根接脚102,且本体110结合晶体管的一侧面并沿该些接脚102的相反方向延伸设置。本体110较佳为结合于发热组件100一侧面的一金属板,其材质包含但不限于铜、铝、铁或其组合,以将发热组件100运作所产生的热量,藉由本体110传导出去。
此外,本第一实施例中的每一接脚102会根据不同种类的晶体管而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双极性晶体管(BJT)的三个接脚102,分别为射极(Emitter)、基极(Base)和集极(Collector),射极到基极的微小电流,会使得射极到集极之间的阻抗改变,从而改变流经的电流。场效应晶体管(FET)的三个接脚102,则分别是源极(Source)、闸极(Gate)和汲极(Drain)。在闸极与源极之间施加电压能够改变源极与汲极之间的阻抗,从而控制源极和汲极之间的电流。
如图3所示,散热片130设有一冲孔132及自冲孔132周缘延伸的一环状体134,其中通孔112套接环状体134并以铆固结合。本实施例的通孔112的孔径较佳大于冲孔132的孔径,以利通孔112套设于环状体1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瑞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亚瑞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01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散热能力的小型贴片固态继电器
- 下一篇:自热效应检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