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灭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2180.0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2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程双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美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20 | 分类号: | A61L2/20;A61L2/24;A61L2/26;A61L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宋静娜;郝传鑫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灭菌装置 气体发生器 灭菌舱 气密 本实用新型 压力控制模块 加湿模块 出气端 传感器连接 传感器形成 进气端 传感器 灭菌 可用 消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灭菌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气体灭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加湿模块、压力控制模块、传感器和PLC控制模块,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端与气密灭菌舱的进气端连接,气密灭菌舱的出气端与所述传感器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气密灭菌舱和传感器形成第一回路;所述PLC控制模块分别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加湿模块和压力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的气体灭菌装置,可用于气密灭菌舱灭菌、消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灭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氮气体灭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们常用来消毒剂的气体主要有臭氧、甲醛、过氧化氢蒸汽、环氧乙烷等。臭氧消毒是采用臭氧发生器来产生臭氧,通过管道或者直接放置在房间内,臭氧扩散在整个区域内,通过臭氧的氧化性来达到对细菌的杀灭。消毒之后,我们通过管道把气体抽出排到室外。
甲醛消毒主要通过加热甲醛溶液或者多聚甲醛溶液来产生甲醛气体,通过管道引入房间内,甲醛分子极其容易扩散,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细菌和芽孢均可以很好的杀灭。消毒之后,我们通过管道把气体抽出排到室外。
过氧化氢蒸汽消毒的方法为:我们通过蠕动泵把过高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吸出,滴加在一个已经加热到140度的加热盘上面,瞬间汽化产生过氧化氢蒸汽,之后通过一个大功率的风机把过氧化氢蒸汽吹出,扩散出去保持在约定的浓度和一段时间之后,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可以很快杀灭细菌和芽孢,杀灭完成之后,机器内置一个风机把房间或者密闭空间内的气体抽回经过一个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分解过氧化氢,这样经过几个小时的循环达到清除过氧化氢残留。
环氧乙烷消毒需包括预热、预湿、抽真空、通入气化环氧乙烷达到预定浓度、维持灭菌时间、清除灭菌柜内环氧乙烷气体、解析以去除灭菌物品内环氧乙烷的残留。环氧乙烷作为消毒剂,优点是:l能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2灭菌物品可以被包裹、整体封装,可保持使用前呈无菌状态。3相对而言,EO不腐蚀塑料、金属和橡胶,不会使物品发生变黄变脆。4能穿透形态不规则物品并灭菌。5可用于那些不能用消毒剂浸泡,干热、压力、蒸汽及其他化学气体灭菌之物品的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灭菌目前主要采用环氧乙烷来灭菌。
然而,采用上述气体消毒还存在以下不足:臭氧作为消毒气体,成本低且扩散性很好,但是其杀灭效果有限,不能杀灭芽孢。甲醛作为消毒剂,可以杀灭细菌和芽孢,但是甲醛最大的问题是致癌,且可能形成多聚甲醛粉末,导致灭菌的空间内多聚甲醛的残留。过氧化氢蒸汽是一个非常好的灭菌试剂,可以杀灭细菌和芽孢,残留物为水和氧气,满足制药级别的要求,但是问题在于其气体是由过氧化氢溶液在140℃温度下蒸发而产生的,温度下降容易造成过氧化氢气体冷凝变成液体,因此对物品的腐蚀和残留大等问题。同时,过氧化氢气体分子间氢键很多,导致其扩散性还差,对小瓶或者管道复杂的物品很难以达到杀灭效果。环氧乙烷(EO)消毒的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灭菌循环时间较长,其原因是需较长时间通风以去除EO残留;EO气体有毒,必须控制室内空气中EO的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EO气体易燃易爆,储存和灭菌时绝对不能泄露,必须选择安全的灭菌器,进行安全操作和储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新的气体灭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体灭菌装置,其包括气体发生器、加湿模块、压力控制模块、传感器和PLC控制模块,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端与气密灭菌舱的进气端连接,气密灭菌舱的出气端与所述传感器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气密灭菌舱和传感器形成第一回路;所述PLC控制模块分别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加湿模块和压力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美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美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21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