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承注排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5060.6 | 申请日: | 2017-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0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陈松涛;游乐兮;江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锡安达防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7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注排油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为: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具体为立式安装的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上端轴承注排油结构。
(二)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安装的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上端轴承一般只有注油结构,没有排油结构,因为上端轴承的废油腔都在机壳内轴承内盖一侧,如果用排油管接出来的话,电机机壳(隔爆内腔)须开孔将排油管穿出,开孔处则起不到隔爆要求;也有厂家曾在开孔处设计隔爆接合面来解决隔爆要求,但是排油管在实际装配时容易装偏,隔爆间隙不易保证,也达不到隔爆要求。
立式安装的电机轴承润滑油膜寿命短,轴承润滑条件差,电机的轴承运转中期需要补充润滑脂以维持轴承运转必须不间断润滑的条件。如果加注的润滑脂过多了,轴承内盖设置的废油腔将容纳不下,可能溢出造成污染。上端轴承废油溢出将污染电机绕组等相关部件,危及电机寿命。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立式安装的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上端轴承废油排出困难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注排油结构,不仅能方便给上端轴承注油和排油,又能满足隔爆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轴承内盖特殊设计,由原来安装在机壳内部改为安装在机壳外部,轴承内盖分别与机壳端盖、转轴设置隔爆接合面,保证隔爆要求。这样轴承内盖的废油腔也在机壳外部,方便用排油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端轴承的注油管和排油管都在机壳外部,方便电机在运转时进行注油和排油操作,实现立式安装的隔爆型电动机上端轴承的不停机注排油。
(四)附图说明
图1是上端轴承注排油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转轴,2.端盖,3.轴承内盖,4.甩油盘,5.轴承套,6.轴承外盖,7. 轴承,8.止动垫圈,9.圆螺母,10.注油管,11.排油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装配时,先将轴承内盖3穿过转轴1装在端盖2外侧,加螺栓和垫圈紧固。轴承内盖3与端盖2配合面为止口隔爆接合面,轴承内盖3与转轴1为圆筒隔爆接合面,符合国家标准GB3836的隔爆要求。
然后安装甩油盘4,此甩油盘4不仅有储油腔,而且与轴承内盖3能构成一个曲路,使多余的油脂或废油不易通过轴承内盖3和转轴1之间的间隙溢到电机内部而污染电机绕组等相关部件。运转时甩油盘4能使废油都甩油到轴承内盖3的废油腔内,方便排出。
接着依次装入轴承套5、轴承7、止动垫圈8、圆螺母9、轴承外盖6。最后安装注油管10及排油管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锡安达防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锡安达防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50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检测预测损伤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车辆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