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止退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5314.4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1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健;段昌凯;黄浩;曹金贵;张青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88 | 分类号: | B65G47/8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生产线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止退机构。
背景技术
以车辆生产线为例,发动机缸体、缸盖或总成在生产线输送过程中,若线体速度较快,工件在进入某一工位时,受挡料器阻隔,位置会出现轻微后移,从而影响工件的定位。此外工件在转向过程中,由于受到向心力作用,也会容易出现后退现象。因此在某些特定场合,工件的止退是保证线体输送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目前对工件的止退一般由两种,一种为止退气缸,另一种为斜坡面止退器。
使用止退气缸时,当工件即将到达指定工位前气缸活塞伸出,阻挡在工件后端,防止其后退。这种方式主要应用在自动线,需要进行电气控制,在线体失电或压缩空气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失效,且成本较高。
为斜坡面止退器一般设置在预定工位前,如图1所示,越靠近工位,斜坡面高度越高,在通过斜坡面后由止挡边1’阻挡后退。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止退功能,但当工件在某些工位需要返工后退时,则需要人工搬运,操作较为困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止退机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投入成本低,不仅可以实现工件的止退,还可通过调整机构,快速完成工件后退要求,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的止退机构,包括:底座、阻挡块、上限位销、下限位销和抬起销;其中,所述阻挡块通过旋转销与所述底座枢转连接;以所述旋转销所在处做竖直的基准线,所述上限位销和所述下限位销分别位于所述基准线两侧,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抬起销与所述下限位销位于所述基准线的同一侧,与所述底座位置可变地插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在水平位置上,所述上限位销高于所述下限位销,且低于所述旋转销;所述抬起销与所述上限位销齐平。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旋转销;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上限位销;第三连接孔,连接所述抬起销;第四连接孔,连接所述下限位销。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所述阻挡块具有台阶面结构,分别为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旋转销与所述阻挡块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结合处。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台阶面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台阶面的重量,其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上限位销位于所述基准线的同一侧。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台阶面的一端呈倾斜面,以减轻重量。
如上所述的止退机构,其中,还包括:锁紧螺钉,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以在轴向方向上固定所述旋转销。
本实用新型的止退机构的阻挡块在转轴的连接下可以转动,上下两个限位销在基准线的两侧,以保证阻挡块左右枢转的极限位置,使用时,工件移动带动阻挡块枢转,阻挡块在工件的作用下枢转的极限由上限位销限制,形成工作极限位置,该工作极限位置保证工件可以正常通过;工件通过后,阻挡块枢转回原位,其在原位时,由下限位销限位,此时,可以阻挡以经过工件后退。进一步,抬起销位置可变,在需要退回工件时,抬起销改变位置以和上限位销一起支撑阻挡块,使阻挡块在没有工件的带动下就处于工作极限位置,以保证工件可以回退。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斜坡面止退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中底座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止退机构中阻挡块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1’-止挡边;
本申请:1-锁紧螺钉;2-旋转销;3-抬起销;4-阻挡块;5-下限位销;6-底座;7-上限位销;601-第一连接孔;602-第二连接孔;603-第三连接孔;604-第四连接孔;605-第五连接孔;606-第六连接孔;6031-沉孔;6032-底;401-倾斜面;402-第一台阶面;403-销孔;404-第二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53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