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涉水时的智能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9404.9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5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群;于秀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G01F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3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涉水 智能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汽车涉水时的智能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涉水顾名思义就是指车辆在地势低洼和有积水的路面行车,在水中通行,一般发生在阴雨天气,排水设备欠缺导致路面有积水的道路低洼地段,汽车在水中抛锚,主要的原因是排气管进水,个别情况也可能出现电路损害,一旦汽车抛锚后,千万不能再次打火,打火可能导致进气道进水将气门顶坏,严重情况可能导致发动机报废。
目前汽车涉水时会用到涉水报警装置,涉水报警装置一般会提醒车主涉水情况,但是现有涉水报警装置在提示时,不能提示涉水的深度,汽车涉水时,车辆内的电路不稳定,汽车电动机可能一时难以停止,汽车涉水的深度较深会损害到汽车的发动机,使得报警装置在报警时,汽车的发动机还是会造成损坏,从而降低了报警装置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涉水时的智能报警装置,具备当汽车涉水深度较深时,报警模块在提示车辆涉水时会关闭发动机的优点,解决了报警装置不能关闭发动机会降低报警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汽车涉水时的智能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贯穿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底部连接有水位感应器,所述支杆的顶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底部的两侧均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与安装板的顶部连接,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部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车底板,所述安装板底部的两侧均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的顶部贯穿安装板并延伸至车底板的顶部。
所述水位感应器的输出端与水位传感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信号传输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入端无线连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分析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分析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报警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发动机的输入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语音提示和屏幕提示。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活动套,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活动套,所述第一活动套外侧底部与第二活动套内侧的顶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析模块包括分析节点一、分析节点二和分析节点三。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节点一、控制节点二和控制节点三。
优选的,所述分析节点一的输出端与控制节点一的输入端电连接,分析节点二的输出端与控制节点二的输入端电连接,分析节点三的输出端与控制节点三的输入端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水位感应器的使用,使得汽车在涉水时,水位感应器能够深入到水坑中感应到水坑的深度,从而便于通过汽车涉水的深度来让报警模块进行报警,从而实现了汽车涉水时能够报警的目的,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信号接收模块的配合使用,使得水位感应器感应到的水位能够通过无线传输到报警模块中,从而让报警模块在报警时能够更加准确,通过分析模块与控制模块的使用,使得分析模块分析水位的深度后,能够根据水位的深度判断该水位是否会对汽车的发动机造成危害,当水位不会对汽车发动机造成危害时,控制模块能够控制报警模块进行报警,当水位存在会危害汽车发动机时,报警模块能够发出报警让车主快速行驶出该水位路段,当水位已经危害到汽车发动机时,控制模块能够通过报警器发出报警,并通过控制器关闭汽车发动机,防止水位过深损坏到汽车发动机,从而提高了汽车涉水报警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减震弹簧与安装板的配合使用,使得水位感应器安装到汽车上时,汽车行驶的振动能够通过减震弹簧为水位感应器起到减振的作用,防止车辆行驶时的不断振动会影响到水位感应器的正常使用,保证了报警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位感应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运行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94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船节能管控平台
- 下一篇:一种沥青类材料蠕变柔量参数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