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9661.2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8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水宣;严东兵;梅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1B32/55 | 分类号: | C01B32/55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2 | 代理人: | 杨唯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固态 二氧化碳 制造 挤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
背景技术
目前,固态二氧化碳的制作方法通常是,先将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节流膨胀阀进入进料孔,其后在挤压型腔体内发生物理变化形成粉末状固态二氧化碳,产生的其他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挤压型腔体上的排气孔排出,达到规定的进料时间后,通过液压装置带动活塞挤压粉末状固态二氧化碳,于此在挤压型腔体内形成高密度的固态二氧化碳。
而在固态二氧化碳的形成过程中,挤压型腔体内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并且挤压腔体内会产生大量残余气体。本案由此产生,提出一个能够承受足够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方便排出残余气体的挤压型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包括内腔体以及外腔体;所述内腔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小排气槽,每一所述小排气槽内设置有排气缝;所述第二部分通过切削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三部分内陷的大排气槽,所述大排气槽与所述小排气槽连通,所述大排气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腔体排气孔;所述第三部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腔体进料孔;所述外腔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腔体进料孔对应的外腔体进料孔,以及与所述大排气槽对应的外腔体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腔体以及所述外腔体均由整块钢块电火花线切割而成。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外腔体的侧面上还设置有多个螺纹通孔,用于安装螺栓固定所述内腔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小排气槽为长条状结构。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内腔体排气孔内设置有烧结铜滤芯,用于防止液体泄漏。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内腔体排气孔的孔径为2.0-5.0cm。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排气缝的宽度为0.10-0.20mm,相邻所述排气缝的之间的间距为3.0-6.0cm。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内腔体进料孔的孔径为5.0-8.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内腔体以及外腔体均由整块钢块电火花线切割而成,大大加强了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并且能极大地减少加工制造成本;通过设置大排气槽与外腔体排气孔,可以方便挤压过程大部分气体的顺利排出,设置排气缝能够有效便捷的排出残余气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的内腔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的外腔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的总装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内腔体 1
外腔体 2
第一部 11
第二部 12
第三部 13
小排气槽 111
排气缝 1111
大排气槽 121
内腔体排气孔 1211
内腔体进料孔 131
外腔体进料孔 21
外腔体排气孔 22
螺纹通孔 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包括内腔体1以及外腔体2;所述内腔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以及第三部分13,所述第一部分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小排气槽 111,每一所述小排气槽111内设置有排气缝1111;所述第二部分12通过切削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11以及所述第三部分13内陷的大排气槽121,所述大排气槽121与所述小排气槽111连通,所述大排气槽12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腔体排气孔1211;所述第三部分1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内腔体进料孔131;所述外腔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腔体进料孔131对应的外腔体进料孔21,以及与所述大排气槽121对应的外腔体排气孔22。
所述内腔体1以及所述外腔体2均由整块钢块电火花线切割而成,具体的,可采用45号钢等强度大成本低的材料,所述内腔体1与所述外腔体2之间可采用嵌套满焊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96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固态二氧化碳制造机的挤压型腔
- 下一篇:一种净水器滤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