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0173.3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6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辛雨;杨重科;李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灭火 装置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灭火一般采用外置的灭火系统,在进行灭火时,需要先通过传感器采集起火信号,然后通过控制单元下达指令,最后从电池包外置灭火器向电池内喷射灭火剂,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种外置的灭火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占用整车空间布置,且该灭火系统还需要外部供电,否则不能起到监控灭火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外置灭火器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需要外部供电才能起到监控灭火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灭火剂的腔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喷射口和第一开口;
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插入到所述壳体的腔体中的圆筒,所述圆筒的底部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
多条引线,所述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火药爆炸装置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可选地,所火药爆炸装置包括:火药瓶,存放于所述火药瓶内的火药,以及盖设于所述火药瓶的瓶口处的瓶塞;
所述瓶塞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引线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后插入到所述火药中。
可选地,该灭火装置还包括:
盖设于所述喷射口上的喷射口盖,所述喷射口盖通过胶水粘贴于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圆筒的筒口设有一弯折的外沿;所述圆筒通过所述外沿与所述第一开口卡接连接。
可选地,该灭火装置还包括:
盖设于所述圆筒的筒口上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圆筒的外沿卡接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盖上设有用于所述引线穿出的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长方体。
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喷射口关于所述壳体的中心线对称。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固定所述引线的卡槽;其中,所述卡槽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卡槽关于所述壳体的中心线对称。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包,尤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灭火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内,所述灭火装置的壳体与所述电池包内的电池单元间隔设置,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具有容置灭火剂的腔体,腔体内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由于引线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连接,引线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因此,当电池单元的电芯起火时,点燃引线,进而引发火药爆炸装置发生轻微爆炸,给腔体内的灭火剂施加一定压力,灭火剂即可从与腔体连通的喷射口喷出,并淋洒到着火的电芯及其周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火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置灭火器相比,无需外部供电,通过引线即可起到监控灭火的效果,另外,该灭火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可安装于电池包内,不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剖面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时候了中灭火装置的爆炸图。
其中图中:1、壳体;101、喷射口;102、第一开口;2、灭火剂;3、圆筒;301、外沿;401、火药瓶;402、火药;403、瓶塞;5、引线;6、喷射口盖;7、防护盖;701、第二开口;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该灭火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如图1所示,该灭火装置包括:
壳体1,壳体1具有容置灭火剂2的腔体,壳体1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喷射口101和第一开口102;
通过第一开口102插入到壳体1的腔体中的圆筒3,圆筒3的底部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
多条引线5,引线5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连接,引线5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01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疗保健式导电液
- 下一篇:一种清凉式电疗导电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