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装琴弦及调音方便的古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6780.0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1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林锦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锦忠 |
主分类号: | G10D1/00 | 分类号: | G10D1/00;G10D3/10;G10D3/12;G10D3/14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0 | 代理人: | 付建中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琴弦 调音 方便 古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古琴,尤其是涉及古琴琴弦的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千多年来,古琴在经过了七、八世纪的高峰,十六、十七世纪的深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衰退,原因重重。经过历史的传承至今,古琴在造型上有着比较多的改变,例如神农的型制、孔子设置的型制等,有着九十种型制。
但古琴上弦换线的方法几千年来没有改变过。古琴上弦换弦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上弦时,须将古琴夹于臂下,从岳山这头窜过古琴,走龙龈往雁足上绕。此时,为防止手部被划伤,有的用毛巾包住弦,有的用一根短木棍绕弦,以此增加拉弦力度。拉弦时力度非常难以控制,太重,弦易断,而未拉紧则音调不出来,所以换弦都要有一定经验的老师或专业的研琴师方可。
另外,古琴七根弦通过龙龈而缠绕琴底部的两只雁足,一边四段,另一边三段,一旦即使只断一弦,需要将其他弦一并拆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种安装琴弦及调音方便的古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安装琴弦及调音方便的古琴,包括古琴本体,古琴本体中的七根琴弦一端分别固定在琴头,还包括七只螺纹柱,七只螺纹柱分别拧入琴尾部位,螺纹柱设置有通孔,七根琴弦经过古琴本体的龙龈后分别穿入七只螺纹柱的通孔且能绕制在螺纹柱外,通过转动螺纹柱能调节每根琴弦的松紧。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古琴本体中的七根琴弦一端固定在琴头,经岳山穿过琴面板、龙龈往雁足上绕,本实用新型则经龙龈后直接绕在螺纹柱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古琴通常用木材制成,螺纹柱拧入琴尾部位是指螺纹柱拧入木材制成的琴尾部位,螺纹柱与琴尾部位之间属紧密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七根琴弦呈一字型排列。还可以是排列成两排,错位或者并排排列。
为了调琴弦方便,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柱的头部设置有内六角孔,能用内六角扳手插入该内六角孔,通过内六角扳手转动螺纹柱从而能调节琴弦的松紧。还可以将螺纹柱的头部设置成扁状,直接用手指拧动。
作为优选,所述琴尾设置有空腔,所述七只螺纹柱位于该空腔内且拧入所述古琴本体的琴面板的下方。
为了调琴弦方便,所述古琴本体的琴底板开设有通槽,所述螺纹柱的头部正对准该通槽,所述内六角扳手能从琴底板外穿过该通槽插入所述螺纹柱的内六角孔,从而能调节琴弦的松紧。
作为优选,所述古琴本体设置有尾托,所述空腔和通槽设置在尾托内。
本实用新型即可独立换装单弦,也可以单独调节声韵而不牵动其他弦位,做到了互不干扰独立运作,能正反方向旋转螺纹柱,以达到上紧和调节的作用,从而做到上弦和调音,同时解决了徒手拉弦造成的困难,从调音的准确性来看,因为各弦独立,而可以通过调音器械进行科学精准的调音,这在以往的古琴中是难以做到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琴弦及调音方便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琴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安装琴弦及调音方便的古琴,包括古琴本体,古琴本体中的七根琴弦5一端分别固定在琴头,还包括七只螺纹柱3,七只螺纹柱3分别拧入琴尾部位,螺纹柱3设置有通孔31,七根琴弦5经过古琴本体的龙龈4后分别穿入七只螺纹柱3的通孔31且能绕制在螺纹柱3外,通过转动螺纹柱3能调节每根琴弦5的松紧。
七根琴弦5呈一字型排列。
螺纹柱3的头部设置有内六角孔,能用内六角扳手6插入该内六角孔,通过内六角扳手6转动螺纹柱3从而能调节琴弦5的松紧。
琴尾设置有空腔1,七只螺纹柱3位于该空腔1内且拧入古琴本体的琴面板的下方。
古琴本体的琴底板开设有通槽2,螺纹柱3的头部正对准该通槽2,内六角扳手6能从琴底板外穿过该通槽2插入螺纹柱3的内六角孔,从而能调节琴弦5的松紧。
古琴本体设置有尾托7,尾托7设置在古琴本体的琴尾部位,空腔1和通槽2设置在尾托7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锦忠,未经林锦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6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合管廊大孔径管线引出口防水接口结构
- 下一篇:顶进预制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