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9399.X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6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袁一军;叶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一军 |
主分类号: | F28C1/04 | 分类号: | F28C1/04;F28F2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媒体 传热 传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液体为媒介的传热传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在热源和热沉之间自由流动并多次传热传质的系统。
背景技术
涉及到液体的传热传质的应用较多,典型的包括采用溶液循环的热回收、溶液除湿、蒸发冷却、海水淡化及溶液浓缩等。
图1所示是典型的溶液全热回收系统,溶液在新风与回风中循环,所需的溶液循环量较大,热回收效率低。
图2所示的是典型的溶液除湿系统,溶液被外在冷源冷却后,再与空气接触实现除湿,或者溶液被外在热源加热后,与空气接触实现溶液再生,无论除湿还是再生,均需要较大的溶液循环量。溶液除湿过程中所需冷量与溶液再生所需要的热量均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效率降低。
传统的间接蒸发冷却,包括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一般采用间壁式换热结构,一侧为干通道,另一侧为湿通道,两者交潜排列,由于湿通道中有水,同时还有两股空气,导致换热结构复杂,水容易泄露至干通道,两股风的布置困难。
除湿/加湿型海水淡化装置或溶液浓缩装置,一般也采用间壁式结构,一侧为空气和海水,另一侧空气和冷凝水,需保证两侧的空气不混合,海水和冷凝水彻底分开,其结构也相当复杂,对于大型装置,其通道布置、海水布液,冷凝水的收集等也相当有难度。
鉴于上述原因,需要找到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系统可靠,效率高,能耗低的传热传质系统来实现上述各种应用包括,全热回收,溶液除湿,蒸发冷却及海水淡化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包括多个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多个第二传热传质通道、溶液槽、泵和溶液管道,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第二传热传质通道水平布置,交替排列于溶液槽上方,溶液管道一端与溶液槽相连,另一端延伸至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和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上方;所述泵安装在溶液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和第二传热传质通道通过隔离装置隔离而成;所述隔离装置为一个带有孔的液槽,或为液体可以透过但空气不能通过的多孔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和第二传热传质通道通过换热管隔离而成,换热管内为第一传热传质通道,换热管外为第二传热传质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传热传质通道的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传热传质通道的入口通过管道相连,且管道上设置有加热器或者加热加湿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和第二传热传质通道通过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构成;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交错布置,第一换热管内为第一传热传质通道,第二换热管内为第二传热传质通道。
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路的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一传热传质通道中,另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中;且所述流体回路中,位于第一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和位于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交替排布。
进一步地,第一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和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均由管道构成,或均由第一溶液槽、溶液管道和布液装置构成;所述管道为换热管,或膜管;所述布液装置位于第一溶液槽上方,所述布液装置通过溶液管道连接位于另一传热传质通道中的第一溶液槽。
进一步地,系统包含两个流体回路;且所述流体回路均由第一溶液槽、溶液管道和布液装置构成,一个流体回路中的布液装置安装在另一个流体回路中的第一溶液槽底面上。
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包括多个第一传热传质通道、多个第二传热传质通道、泵和流体回路;所述流体回路的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一传热传质通道中,另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中;且所述流体回路中,位于第一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和位于第二传热传质通道中的流道交替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对于全热回收和溶液除湿而言,采用本系统,溶液与空气和冷(热)源进行多次换热,大大减少溶液流量,从而可以减少泵的功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全热回收和除湿效率,并减小成本。
对于间接蒸发冷却和海水淡化而言,通过水或者海水的多次传热传质实现换热,将蒸发冷却的干湿通道,及海水淡化的蒸发和冷凝通道彻底分离布置,大大简化传质传热结构,易实现低成本,高效和大型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以溶液为媒介的全热回收系统;
图2为传统的溶液除湿或再生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一军,未经袁一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93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目测距的自动蛋糕裱花装置
- 下一篇:一种粮食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