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2064.7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8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伟;尉鹏飞;何林李;李士本;段艳敏;朱海永;于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56 | 分类号: | G01J1/56;G01J1/4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东***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激光 聚焦 强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激光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激光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通过受激辐射光扩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6年已被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辐射”改称“激光”。激光应用很广泛,主要有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光谱、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指示器、激光矫视、激光美容、激光扫描、激光灭蚊器等等。
目前市场上很少有检测激光强度超过1×1013W/cm2的激光聚焦强度测量器,这是由于传统的测量探头多为半导体或晶体等固态探头,这种固态探头无法承受激光强度超过1×1013W/cm2的聚焦强度,很容易造成探头的烧灼损坏。因此,急需一种可以测量激光强度超过1×1013W/cm2的激光聚焦强度测量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利用激光与气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现象与激光聚焦强度的相关性,通过不同激光聚焦强度下出现的分子极化、分子电离和高阶辐射等现象,有效判断出激光的聚焦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聚焦透镜和极紫外CCD,聚焦透镜外置于壳体的左端,极紫外CCD外置于壳体的右端,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抽气接口,所述抽气接口连有真空泵,所述壳体的左端设有待测激光入射窗口,待测激光束通过待测激光入射窗口进入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辅助激光入射窗口,辅助激光束通过辅助激光入射窗口进入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抛物镜和气体盒,所述抛物镜的中心处设有小孔,所述气体盒内部装有极性分子气体,所述壳体的右端设有激光出口,所述激光出口与所述极紫外CCD相连,所述激光出口与极紫外CCD之间设有铝膜。
作为优先,所述气体盒连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连有储气瓶,储气瓶内装有极性分子气体,所述进气管上设有微调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盒的两端设有薄钢片。
使用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的方法为:
步骤(1),气体盒通过进气管与储气瓶相连,储气瓶内装有极性分子气体,打开微调阀门,使气体盒内充满极性分子气体;
步骤(2),抽气接口与真空泵相连,启动真空泵,将壳体内抽成真空,并维持壳体内的真空度;
步骤(3),将待测激光束从待测激光入射窗口射入,依次穿过聚焦透镜、待测激光入射窗口和抛物镜中心处的小孔,并在抛物镜的作用下,将待测激光束汇聚,射向气体盒,与此同时,辅助激光束穿过辅助激光入射窗口,射入到抛物镜上,在抛物镜的作用下,与待测激光束合束,射向气体盒;
步骤(4),合束后的待测激光束将气体盒两端的薄钢片击穿,形成小小的击穿孔,击穿孔泄露出部分极性分子气体,但通过微调阀门调节极性分子气体的气流大小,使气体盒内始终保持一定的静态气压,辅助激光束用于将极性分子极化排列,待测激光束与极化后的极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高阶辐射;
步骤(5),高阶辐射穿过激光出口,通过铝膜将残余的待测激光束和辅助激光束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高阶辐射进入极紫外CCD,通过极紫外CCD的检测即可分析出待测激光束的聚焦强度。
使用测量激光聚焦强度的装置的原理为:利用待测激光束与极化排列的极性分子气体相互作用产生高阶辐射现象,然后利用高阶辐射现象与待测激光聚焦强度的相关性来判断处激光的聚焦强度。这个相关性表现为不同激光强度会产生不同的高阶辐射强度,并与极化排列产生关联。同时高阶辐射信号与分子的电离程度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可通过分子的强场电离模型来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20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