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3660.7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3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光军;吴浩达;檀晨;檀朝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控仪表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25/60 | 分类号: | G01N25/6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指南针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68 | 代理人: | 金香云 |
地址: | 247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测量 蒸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量计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制药、纺织、烟草、食品、轻工、民用供热等以蒸汽作为能量传递介质的工业领域,准确计量湿蒸汽干度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用能情况、合理配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强化管理水平,目前测量蒸汽干度主要有热力学法、光学法、微波测量法和光纤光栅法,加热法测量蒸汽干度是热力学法中的一种,但在工业应用中一直没有解决加热不均和辐射散热损失的问题,有人提出过在加热管道中间放置电加热器进行加热,但未解决散热损失问题,也有人提出直接对双层管壁等温度加热,但是对管壁加热会造成管道内气体因受热不均产生扰动,导致温度波动大,影响测量精度。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来解决加热法测量蒸汽干度时加热不均和辐射散热导致能量损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包括主管、进气管、回气管、外保温管、内保温管、加热管、采样进管、第一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管、第二温度传感器、文丘里管流量计、采样回流管,所述的进气管位于主管上端,所述的进气管与主管螺纹相连,所述的回气管位于主管上端且位于进气管右侧,所述的回气管与主管螺纹相连且与进气管活动相连,所述的外保温管位于进气管上端且位于回气管上端,所述的外保温管与进气管螺纹相连且与回气管螺纹相连,所述的内保温管位于外保温管内侧,所述的内保温管与外保温管焊接相连,所述的加热管位于内保温管内侧,所述的加热管与内保温管螺纹相连,所述的采样进管一端位于主管上端,所述的采样进管与主管螺纹相连,所述的采样进管另一端贯穿外保温管且贯穿内保温管,所述的采样进管与外保温管螺纹相连且与内保温管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固连于进气管,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固连于进气管,所述的连接管位于外保温管右侧,所述的连接管与外保温管螺纹相连,所述的连接管还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与连接管螺纹相连,所述的文丘里管流量计位于连接管右侧,所述的文丘里管流量计与连接管螺纹相连,所述的采样回流管位于文丘里管流量计右侧且位于主管上端,所述的采样回流管与文丘里管流量计螺纹相连且与主管螺纹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管数量为4件,均布于内保温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气管还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一电磁阀与进气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气管还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的第二电磁阀与回气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采样进管还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的第三电磁阀与采样进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采样回流管还设有第四电磁阀,所述的第四电磁阀与采样回流管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加热法测量湿蒸汽干度的装置,工作时,主管内的湿蒸汽经采样进管进入内保温管,加热管对湿蒸汽进行加热,经加热后的过热蒸汽先后经连接管、文丘里管流量计和采样回流管流回主管,同时,主管内的蒸汽通过进气管进入外保温管和内保温管之间的空腔内进行保温,随后,经回气管流回主管,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加热前的湿蒸汽的温度和压力,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文丘里管流量计用于测量加热后过热蒸汽的温度、压力和压差值,再根据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即可计算出湿蒸汽干度。该装置结构简单,无需进行气、液两相分离,经加热后的湿蒸汽密度均匀,有效提高测量的精度,同时,加热均匀连续,辐射散热能量损失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主管1进气管2
回气管3外保温管4
内保温管5加热管6
采样进管7第一温度传感器8
压力传感器9连接管10
第二温度传感器11 文丘里管流量计12
采样回流管13 第一电磁阀201
第二电磁阀301第三电磁阀701
第四电磁阀130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控仪表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安徽中控仪表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36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