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材焊接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23547.7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2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李娟;张东;王希靖;常耀威;陈韩锋;赵多平;蔬晓莉;尹贞喜;雷伯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11028 | 代理人: | 孙久姗,李子健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材 焊接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接过程保护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管材焊接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焊接工程中,管材焊接保护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划设隔离区的方法但只能用于局部焊接和固定焊接。板材在焊接时,背面一般采用带凹槽铜衬板冷却加气氛保护,通过气氛保护避免发生氧化,使焊接熔池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发生反应,保证焊缝组织的纯净和性能;通过铜衬板冷却方式使焊缝加快冷却,一方面使组织迅速凝固,尽管有气氛保护,焊缝受外界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影响也会发生反应,组织凝固加速可以避免焊缝暴露在空气环境中发生氧化,另一方面可提高焊缝的组织强度。而管材在焊接时,焊枪自带气氛保护,对焊接正面进行保护,焊接背面由于存在于管材内部,很难采用常规装置进行保护,或保护不到位。同时,管材成型焊接过程中,需要管材相对于焊枪和背面保护不停的发生相对移动,特别是对高品种管材焊接时,焊接背面的保护更加重要,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实现气体保护加冷却的装置实现对焊缝的全面保护,提高产品的焊接质量。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材焊接保护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在管材焊接过程中,对焊接背面进行有效保护。
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材焊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铜衬板和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连接杆、横杆和竖杆,所述连接杆垂直设于所述铜衬板的底部,所述竖杆与连接杆平行设置,竖杆与连接杆通过横杆连接,且所述支撑杆组件内部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和进气通道;所述铜衬板上与管材内壁接触的部位为与管材内壁相配合的弧形,铜衬板内部设有冷却水回路,该冷却水回路与所述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连接,铜衬板上设有凹槽,该凹槽上开有多个通气孔,通气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接。
根据上述的管材焊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组件连接,另一端设有滚轮。
根据上述的管材焊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杆和竖杆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焊接保护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在管材焊接过程中,对焊接背面进行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材焊接保护装置包括铜衬板1和支撑杆组件。支撑杆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连接杆2、横杆3和竖杆4,其中,连接杆2设置于铜衬板1的底部,并与铜衬板1垂直。竖杆4与连接杆2互相平行,竖杆4与连接杆2通过横杆3连接。支撑杆组件内部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和进气通道。横杆和竖杆的长度根据焊接管材长度设定。固定连接可保证装置的稳定性。横杆和竖杆的连接处可设置加强筋,保证横杆在一定长度时不发生弯曲现象。铜衬板1上与管材内壁接触的部位为与管材内壁相配合的弧形,便于与管材内壁配合紧密,提高保护效果,且能避免划伤管壁。铜衬板1内部设有冷却水回路5,冷却水回路5与支撑杆组件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连接。冷却水回路可以通过冷却水使铜衬板降温冷却,从而使与衬板接触的管壁降温冷却,焊接部位快速冷却,避免焊口与空气接触,发生有害反应。如图2所示,铜衬板1上加工有凹槽6,凹槽6上开有多个通气孔7,通气孔7与支撑杆组件的进气通道连接。通气孔通保护气,可对较长焊缝背面范围提供均匀高效的保护,气体均匀保护与冷却结合,更好的提高焊缝焊接质量。铜衬板长度可根据保护效果调整,宽度一般保证凹槽能够覆盖焊缝,且冷却水回路和通气孔容易布局即可。
横杆过长时,会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影响铜衬板与管壁的贴合效果,此时可以在铜衬板下安装弹簧杆8,弹簧杆8的一端与连接杆组件连接,另一端设有滚轮9,弹簧压缩,滚轮与管材内壁接触,对铜衬板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焊接保护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支撑杆组件和滚轮,将铜衬板由管内部伸至焊接处,并使凹槽对准焊缝,向支撑杆组件中通冷却水与保护气体,焊接操作即可开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235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态检测促使AP及时下线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焊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