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合式平面转印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36006.8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8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艾伟;王海时;杜江;孙捷;谷少伟;文奥;李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41F16/00 | 分类号: | B41F1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式 平面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转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压合式平面转印设备。
背景技术
胶轴式转印机是目前各种实验室普遍采用的转印设备,其通过电热辐射原件以及反射装置向胶轴空隙方向发射主拨段为2.5~15μm的红外线辐射实现传热。利用胶轴的转动实现大面积的转印需求,利用该方法转印需要高温高压力才能转印完全转印,但是由于胶轴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转印过程中覆铜板的温度容易变化,致使图案转印不完全,需要二次转印;另外,胶轴转印机只要打开设备便会升温从而产生大量能耗,而且升温过程需要导热介质也会引起能量损耗;其次,通过介质导热也会使转印效率较低。因此,其能量传递方式就限制了其效率以及加热面积。如果能提供一种小型的加热面积可控、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少的加热设备,将解决上述困扰,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能力传递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压合式平面转印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压合式平面转印设备,具体包括上台面、下台面、活动式支撑杆、第一高频震荡电路、第二高频震荡电路和支撑台,所述上台面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平行设置,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之间通过活动式支撑杆连接,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压合时相互重叠,所述第一高频震荡电路和第二高频震荡电路设置在支撑台内,所述第一高频震荡电路的第一谐振线圈设置在下台面,所述第二高频震荡电路的第二谐振线圈设置在上台面,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压合时所述第一谐振线圈和第二谐振线圈重叠。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距离最远时,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部分重叠,此时上台面和下台面处于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式支撑杆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与上台面和下台面的两条对侧边连接,所述上台面和下台面距离最远时,所述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垂直于上台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上台面的两条对侧边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下台面的两条对侧边的非端部,所述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上台面的两条对侧边的非端部,所述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下台面的两条对侧边的端部,所述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第三支撑轴和第四支撑轴均可以沿着铰接处的铰接点在90°范围内活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台面的上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谐振线圈设置在第一凹槽内,所述上台面的下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谐振线圈设置在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谐振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粘附于所述下台面的上表面和所述上台面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高频震荡电路和第二高频震荡电路均采用零电压开关电路(ZVS)。
进一步的,所述零电压开关电路包括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非极性电容、第一高频线圈、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二电感、第三电感;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第二端、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第一场效应管的G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一高频线圈的第一端、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六二极管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二场效应管的G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端、第一非极性电容的第二端、第一高频线圈的第二端、第二场效应管的D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下端、第一非极性电容的第一端、第一高频线圈的第一端、第一场效应管的D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一场效应管的S极、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第二场效应管的S极、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接入电源地,其中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为续流电感,所述第一高频线圈为谐振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360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取料型半自动丝网印刷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头枕标签转移不溢胶制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