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3599.0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8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华彬;程东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7/02 | 分类号: | H01H37/02;H01H37/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热 断电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属于电流保护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过电流保护就是当电流超过预定最大值时,使保护装置动作的一种保护方式,当流过被保护原件中的电流超过预先整定的某个数值时,保护装置启动,并用时限保证动作的选择性,使断路器跳闸或给出报警信号。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520839129.1的一种过热过流智能保护装置,它包括TYPE-C终端接口和连接TYPE-C终端接口的线材,其特征是所述TYPE-C终端接口内的PCBA板上设有自恢复保险丝。在产品工作状态下如温度和电流变化超过安全范围会自行断电,终止数据传输及充电,以免发生损坏设备的现象,在保护终端设备的同时保证了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但是,其装置本身结构复杂,且对于过热过电流保护需要依赖智能芯片处理,这有可能出现误判和处理信号收干扰造成处理不及时,从而导致设备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以解决其装置本身结构复杂,且对于过热过电流保护需要依赖智能芯片处理,这有可能出现误判和处理信号收干扰造成处理不及时,从而导致设备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其结构包括装配槽口、保护外壳、外壳连接板、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铁钉、动触点、PTC发热片、绝缘纸、发热丝、静触点、底板装配头一、防护底板一、防护底板二、底板装配头二、焊片,所述装配槽口设于保护外壳上,所述保护外壳与外壳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外壳连接板与防护底板一相连接,所述外壳连接板与防护底板二相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片通过焊片与第二金属片与第二金属片连接,所述铁钉与第二金属片固定连接,所述动触点与发热丝活动连接,所述PTC发热片设于绝缘纸上,所述绝缘纸与发热丝相连接,所述发热丝通过静触点与防护底板一连接,所述底板装配头一设于防护底板一上,所述防护底板一与绝缘纸相连接,所述防护底板一通过焊片与防护底板二连接,所述防护底板二与绝缘纸相连接,所述底板装配头二设于防护底板二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片与发热丝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点设于第二金属片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点设于发热丝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底板一设于防护底板二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纸的绝缘电压是ACV可以很好的保障整个保护装置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上面的银层能承受A的电流正常工作次寿命不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外壳、动触点、防护底板一和防护底板二作为外部接触空气的一端,能有着防锈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点把发热丝牢牢的固定起来,并且在工作时不会松动,并且可以承受3KG以上的拉力静触点不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焊片作为防护底板一和防护底板二上面的一个导电端,能很牢固的和防护底板一和防护底板二固定在一起,在产品工作时不会有任何松动,并且也可承受3KG以上的拉力,并且不会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装置通过设有的PTC发热片,会随着产品的电流产生的热量和温度产生的热量,会根据PTC的本体阻值增加发热量,持续让本装置处于一种断电保护的状态,并且只有在人为断电的情况下才能随着本装置额定好的复位温度才能闭合到常态,实现对电流和温度双重保护。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热过流断电保护装置装配后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装配槽口-1、保护外壳-2、外壳连接板-3、第一金属片-4、第二金属片-5、铁钉-6、动触点-7、PTC发热片-8、绝缘纸-9、发热丝-10、静触点-11、底板装配头一-12、防护底板一-13、防护底板二-14、底板装配头二-15、焊片-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35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化硅晶体生长装置
- 下一篇:电芯组件测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