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救生组合圈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5533.3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8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石琳;孙伟;胡盈;陈馨雅;何淑贤;郭锦烨;田永强;李文婧;庞亚平;王垚坤;冯裕良;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B63C9/0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5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救生 组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新型救生组合圈,所述救生压缩圈包括救生圈本体以及用于为救生圈充气的充气口,其特征在于,在救生圈上设有连接环,连接环内设有连接绳。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救生圈结构,改变传统救生圈不能对特殊人群使用的缺陷,使得救生圈的适用领域更强,同时本实用新型连接绳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与使用者连接更为紧密,减少了救生圈与使用者脱离的几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新型救生组合圈。
背景技术
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加,洪水等灾害的危害极大,在洪水灾害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到救生圈,当我们遇到受灾人群,每次携带一个救生圈使得救生圈的输送效率交叉,同时因为洪水的迅猛,在我们使用救生圈时当受到较大的水浪,可能造成救生圈与人员分离,这就有可能造成使用者死亡,所以一种能够与使用者相互联系的救生圈是现在需要的,在救援时我们还有可能遇见意识不清醒着,如果使用单一救生圈就不好放置该伤者,救援比较,麻烦,所以就需要一种能够如同竹排一样能够使得受伤人员躺着上面的救生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救生圈与使用者能够相互联系的救生圈。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救生组合圈,所述救生压缩圈包括救生圈本体以及用于为救生圈充气的充气口,在救生圈本体上设有连接使用者与救生圈本体的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绳以及在连接绳上设有用于与使用者相连接的套接环。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呼吸管以及在呼吸管端部设有与人体面部相适配的呼吸面罩,所述呼吸管内设有单向阀。
在救生圈本体外侧设有防护组件,防护组件包括与救生圈本体相适配的防护板以及用于连接防护板与救生圈本体的连接带。
所述防护板外层为塑料板,内侧设有弹性层。
所述救生圈本体包括一个以上救生圈单体,每个所述的救生圈单体上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魔术贴。
所述救生圈单体上设有连接环以及依次穿过每个连接环用于穿接各个救生圈单体的固定绳。
所述救生圈本体内壁上设有用于固定伤者的固定带。
所述救生圈端部设有用于伤者头部固定的充气头枕,充气头枕中部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
本实用的有益结果: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救生圈结构,改变传统救生圈不能对特殊人群使用的缺陷,使得救生圈的适用领域更强,同时本实用新型连接绳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与使用者连接更为紧密,减少了救生圈与使用者脱离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化后的结构示意图。
1、救生圈单体,2、固定绳,3、连接环,4、连接绳,5、魔术贴,7、救生圈本体,8、呼吸管,9、单向阀,10、呼吸面罩,11、固定带,12、头枕,13、防护板,14、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表示的一种新型救生组合圈,救生压缩圈包括救生圈本体7以及用于为救生圈充气的充气口,在救生圈本体7上设有连接使用者与救生圈本体7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绳4以及在连接绳4上设有用于与使用者相连接的套接环5,这样的设置,在本救生圈在使用时,通过套接环5套接在使用者手腕上,使得使用者与救生圈相互连接,使得使用者与救生圈再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不会与救生圈完全脱离,避免了使用期间救生圈的脱离对使用者带来的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学院,未经黄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55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大学宿舍用衣柜
- 下一篇:一种家用长杆擦洗窗户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