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粘度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9942.0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1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4/02 | 分类号: | G05D24/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自动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材料粘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度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领域中,温度和粘度对于油墨、胶水、清漆、涂料等化工液体材料的性能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如上产品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品质的前后一致,需要严格控温度、粘度等参数。现有的设备基本是要么只控制涂料的粘度:现有技术中粘度控制一般通过粘度检测仪或粘度控制仪实现,该设备无法对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当生产区域受到大环境温度变化时,粘度控制误差较大;要么只控制涂料的温度:传统的料桶或料槽的加热区域存在加热区温度不均匀现象,导致槽内液体受温不一致以致粘度偏差大,导致涂层厚薄不均匀,且遇到粘度极高的液体时无法迅速将稀释剂与液体分散均匀,容易造成产品上墨及涂布不均匀,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另外,由于目前粘度控制大多数需要人为控制,需要工作人员频繁进入操作区域,容易吸入挥发的有害物质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度自动控制装置,该自动控制装置能够自动控制料液的粘度和温度,大大提高粘度控制的精准度,防止因粘度变化造成网辊载墨量大小的差异,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了工作人员受到挥发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粘度自动控制装置,其包括用于盛装料液的料槽、恒温加热器、粘度控制器和PLC控制箱;所述恒温加热器包括装有加热介质的加热层和为所述加热层提供加热介质的加热箱,所述加热层设置于所述料槽的底部,所述加热箱通过管道与所述加热层循环连接;所述粘度控制器包括稀释剂储存罐和用于实时检测料液粘度的在线粘度仪,所述稀释剂储存罐通过带有稀释剂进料阀的管道与所述料槽连通,所述在线粘度仪设置在所述料槽内;所述料槽的底部设置有气动搅拌机;所述加热箱、在线粘度仪、进料阀和气动搅拌机分别与所述PLC 控制箱电连接并受PLC控制箱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气动搅拌机包括设置在所述加热层底部的气动马达、搅拌轴和设置在所述料槽内的搅拌桨;所述搅拌轴穿过所述加热层分别与所述气动马达和搅拌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搅拌轴与所述加热层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层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加热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箱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层的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粘度自动控制装置通过采用恒温加热器、粘度控制器及 PLC控制箱同时对料液进行温度和粘度的自动双重控制,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料液温度的稳定性从而很好地协调温度与粘度之间的关系,避免了料液因受到大环境的温度变化的影响造成槽内料液粘度发生变化,防止因粘度变化造成网辊载墨量大小的差异,另一方面能有效地降低人工频繁检测粘度及人工添加稀释剂的频率,节约人工成本;通过PLC控制箱能够大大提高粘度控制的精准度,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确保生产过程和表观品质的持续稳定,同时避免了工作人员受到挥发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粘度自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粘度自动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料槽;2、恒温加热器;21、加热层;22、加热箱;23、保温层; 3、粘度控制器;31、稀释剂储存罐;32、在线粘度仪;33、进料阀;4、PLC 控制箱;5、气动搅拌机;51、气动马达;52、搅拌轴;53、搅拌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粘度自动控制装置,其包括用于盛装料液的料槽1、恒温加热器2、粘度控制器3和PLC控制箱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未经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9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