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5935.1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51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宇;熊晓勇;巴懋霖;贺晓;由智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N2/52 | 分类号: | B60N2/5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调节 座椅 频率 晕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舒适性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然而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乘员晕车即为一种很常见的问题。引起晕车的因素很多,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座椅振动的频率与乘员身体器官的固有频率接近导致共振,从而引发乘员身体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症状即为晕车,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身体器官固有频率也不同,为避免由于共振引起晕车,有必要发明一种可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
目前主要防晕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大部分容易晕车的乘客都尝试过晕车药或是晕车耳贴之类的药物,然而实际上,此类药物效果很不稳定,甚至对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并不能有效的防止晕车,并且容易产生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防晕车口罩(申请号200820092987.4)采用口罩中夹带香片的措施,此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效果微弱,且效果不稳定;防晕车装置(申请号201020108600.7)在磁铁上涂药物,此方法由于各人体质不同,实际应用过程每个人都需要尝试很多种组合,而且并不能保证有效性;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防晕车装置(申请号201610651445.5)采用多维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小振动,改善乘坐舒适性,然而汽车的振动频率仍然较小的波动于小范围内,若是乘客器官固有频率在此范围内,仍然会产生严重的晕车反应。
这些专利绝大多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特定人群的晕车症状,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普遍情况及个体差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通过避免共振的方法有效解决晕车问题的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避免了现有防晕车技术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该防晕车装置包括调节旋钮1、LED数字屏2、振动频率传感器3、阻尼可调减振器4和微处理器5;其中所述的调节旋钮1和LED数字屏2固定在座椅一侧;所述的振动频率传感器3和微处理器5固定在座椅内;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4的底座于汽车地板上,其上端固定于座椅面板上;所述的微处理器5的输入端与调节旋钮1和振动频率传感器3相连;所述的微处理器5的输出端与LED数字屏2和阻尼可调减振器4的控制端相连。
所述的振动频率传感器3为BADS-LC0109振动频率传感器。
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4为SD-1000-2型磁流变液减振器。
所述的微处理器5为C8051F500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检测并显示座椅的实时振动频率;所采用的阻尼可调减振器使座椅振动频率可以调节,不同的乘员可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调节,可通过此装置错开座椅振动频率与乘员身体器官固有频率,避免产生共振,从根本上消除晕车症状,相对其他防晕车措施更加稳定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处理器电路图。
图中:1、调节旋钮;2、LED数字屏;3、振动频率传感器;4、阻尼可调减振器;5、微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一种基于调节座椅频率的防晕车装置,该防晕车装置包括调节旋钮1、LED数字屏2、振动频率传感器3、阻尼可调减振器4和微处理器5;
其中所述的调节旋钮1和LED数字屏2固定在座椅一侧;所述的振动频率传感器3和微处理器5固定在座椅内;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4的底座于汽车地板上,其上端固定于座椅面板上;所述的微处理器5的输入端与调节旋钮1和振动频率传感器3相连;所述的振动频率传感器3用于检测座椅的振动频率,将检测到的频率信号实时传递给微处理器5。所述的微处理器5的输出端与LED数字屏2和阻尼可调减振器4的控制端相连。
所述的振动频率传感器3可以采用BADS-LC0109振动频率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59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