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7746.8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9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邓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伊势塑胶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0 | 分类号: | B29C45/4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赵赛,袁嘉恩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二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背景技术
模具注塑生产具有槽状结构的产品时,注塑完成之后,模具内用于成型的槽状结构里面有斜顶,在取出产品时,通过顶针一次顶时,产品往往还包在斜顶上,取产品时困难。故一般需要作二次顶,此时斜顶不动,部分顶针继续顶,把产品顶离斜顶,这样便于取出产品。但现有的二次顶出结构需要增加顶针板和二次顶的相关机构配件,成本高,加工量大,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其可简化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减少加工装配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座、顶针板以及用于顶出产品的顶针;所述动模座内形成有活动腔,所述顶针板安装于所述活动腔内并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活动腔的顶壁设有第一限位块,活动腔的底壁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活动的穿设于顶针板的底端;所述顶针板上设有一活动块,该活动块的中部枢接于顶针板上,活动块的一端形成限位端,活动块的另一端形成固定端,所述限位端高于固定端;所述限位端用于在所述顶针板向着靠近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抵接,并用于在所述顶针板向着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时与所述第二限位块抵接;所述固定端固接于顶针的底端,顶针的底端穿接于顶针板内并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
优选的,所述顶针板内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的顶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顶针的底端由所述安装槽的顶壁穿设于安装槽内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活动块的中部枢接有一转轴,该转轴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安装槽的两侧壁上;所述限位端形成于活动块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块正对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活动的穿设于安装槽的底壁并正对于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与顶针的底端通过一固定销固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设有一穿接槽,所述顶针的底端通过所述固定销固接于穿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穿接槽内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固定槽,固定槽远离限位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固定销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二开口穿入固定槽内并与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销的中部固接于顶针的底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顶针板向着远离活动腔底壁运动时,活动块以及顶针会同随着顶针板一起运动,用于顶出产品,在斜顶完全退出产品的槽状结构时,活动块的限位端会抵接至活动腔顶壁上的第一限位块。而在活动块的限位端抵接至第一限位块时,由于活动块的中部枢接在顶针板上,此时固定端会以活动块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转动并向着远离活动腔底壁运动,从而带动顶针相对顶针板向上运动,将产品顶离斜顶完成第二顶出作业,无需在模具上加装其他结构。另外,在顶针复位时,使顶针板向着靠近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在限位端运动至第二限位块时,固定端会以活动块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转动并向着靠近活动腔底壁运动从而使顶针复位,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动模座;11、活动腔;12、第一限位块;13、第二限位块;20、顶针板;21、安装槽;22、第一开口;30、顶针;40、活动块;41、限位端;42、固定端;421、穿接槽;422、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座10、顶针板20以及顶针30。在动模座10内形成有活动腔11,将顶针板20安装于活动腔11内,且顶针板20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而顶针30的底端则穿接在顶针板20内,且顶针30也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伊势塑胶五金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伊势塑胶五金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77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 下一篇:培养皿自动组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