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焊钳拆帽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1213.7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9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健;朱偶忠;王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原(上海)有限公司;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2 | 分类号: | B25B27/02;B23K1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钳 拆帽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钳拆帽器,属于焊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焊装生产过程中,焊钳端部的电极帽由于频繁受热,需要经常更换;而电极帽与电极柄是锥面配合,几经通电和加压,拆卸废电极帽非常困难。无论机器人自动焊装线还是手动焊装线,最常用方法为扭转法,即采用卡爪夹住电极帽再把它扭下来;具体表现为,在自动线上用扭转式拆帽机,人工线上用大力钳或管子钳。该方法不但费力,而且由于扭力大,常导致电极柄变形漏水甚至焊钳损坏;即使没有马上损坏,由于过程中电极帽相对于电极柄发生了扭转摩擦,电极柄的锥面也因此磨损快,综合寿命短。
目前还有一种是直接撬开法:用一块开有U形槽的斜楔形撬板,插入电极帽与电极柄之间的缝隙,然后上下撬动手柄将废帽撬下,该方法除了拆卸费力外,在拆卸时电极柄/电极帽与撬板之间都是点接触,受力点会很快被破坏,需要付出频繁更换电极柄的昂贵代价,实用性差,同时撬板需要有一定厚度才能经得起撬动,对间隙较小的情况无能为力。
另一种是在直接撬开法基础上改善的双层撬开法:将撬板做成两层带平板式台阶的撬板,并用导柱使得两层撬板保持平行,在两层撬板左右两侧的相邻的面之间分别铣出一个平底槽,用一个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圆柱形撬齿或者平键的撬动叉与之装配,使得左右两侧的平底槽内分别容纳对应的撬齿或者平键。拆卸时转动撬动叉或者装在撬动叉上的手柄,使得撬动叉左右两侧的撬齿或者平键在平底槽内转动,从而使得上下撬板分别被撬齿或者平键向相反方向分离。该方法能缓解撬板受力点的硬接触,但两层撬板在拆卸时不能依靠拆卸力自平行,撬板受到的分离力来自一根线(撬齿或平键的母线),且该受力线的位置在撬动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必然存在撬板的翻转扭矩,撬板的平行依赖导柱的导向,可能造成撬板与导柱卡死,机构失效。同时,由于撬板被做成了两层,总厚度就是直接撬开式的两倍,因此对于电极帽与电极柄之间的间隙较小的场合,该方法将无法使用。事实上,随着电极帽的频繁更换,该间隙是不断变小的,即使新的时候可以用,一段时间后就可能无法使用了,适用性低。此外,撬板都有凸台,对于电极帽直接安装在握杆侧面的情况该方案就无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平面接触,且在拆卸过程中撬片始终主动保持平行、撬片工作口有一侧无凸台的拆帽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焊钳拆帽器,包括转臂架和撬片,所述转臂架由一转臂和固定于转臂一端的U形槽臂构成,所述撬片位于所述U形槽臂之间;所述撬片分为彼此相对设置的内侧撬片和外侧撬片,所述内侧撬片和外侧撬片上具有对应的哈夫状拆卸口;还包括位于所述U形槽臂之间并抵靠所述外侧撬片底面的楔块,所述内侧撬片铰接在所述U形槽臂上并与所述转臂架形成相对转动,所述U形槽臂上开设有腰形孔,所述楔块设有穿设于所述腰形孔内并可沿腰形孔滑动的销轴,所述内侧撬片与所述楔块彼此形成有楔合面;所述拆帽器使用时,所述外侧撬片和内侧撬片的哈夫状拆卸口相对合拢并置于所述焊钳的电极帽和电极柄的台阶间隙之间,当所述转臂架与所述内侧撬片相对转动时,所述销轴沿腰形孔滑动,所述楔块沿所述楔合面上升或下降,带动所述外侧撬片上升或下降,同时所述内侧撬片沿所述楔合面下降或上升,所述拆卸口的两端面彼此始终平行并分别与所述电极帽和电极柄的台阶面接触或分开。
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内侧撬片上方具有夹紧压片,所述夹紧压片上安装有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内侧撬片并通过压紧弹簧连接所述内侧撬片;所述外侧撬片延伸有自所述夹紧压片底穿过的延长臂;所述延长臂的顶端具有能够推动所述外侧撬片移动的拨片。
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内侧撬片与所述U形槽臂之间的铰轴上装有第一扭簧。
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延长臂的顶端具有挑轴,所述拨片穿过所述挑轴;所述拨片的底端铰接在所述夹紧压片上,其铰接轴上装有第二扭簧。
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转臂的长度可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原(上海)有限公司;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小原(上海)有限公司;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1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