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料电池流体微分流场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2507.1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4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民;刘海超;丁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6 | 分类号: | H01M8/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流体 微分 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体微分流场极板。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能够实现对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因而是缓解日益突出的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池极板是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主要起到分配流体、导电和支撑电池结构的作用。
流场中的流体主要包括反应气体氢气、氧气(或空气)以及反应产物水(气态或液态),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反应气体不足会降低电池效率,反应气体分布不均会导致局部电化学反应速率减缓甚至无法进行,不仅会造成电池性能下降,甚至还会由于电流密度分布不均而造成电极局部过热,降低电池寿命;反应产物水在流场中的堆积会影响催化反应界面的电化学反应,降低燃料电池效率。
基本流场形式有蛇形流道、平行流道、平行蛇形流道、交指流道、螺旋流道和网格流道等。蛇形流道在流场板上从入口到出口只有一条流道,能够迅速排出燃料电池生成的液体水,但对于面积较大的流场板,会因流道过长造成反应气压降过大、在流道后段反应气供应不足等问题;平行流道具有数目较多的平行并联形式的流道,流道阻力小,但由于气体流速慢,水不易排出,容易造成电极水淹;平行蛇形流道设计涵盖了蛇形流道和平行流道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流道长度和数目及流道的尺寸都可以调整;交指流道是不连续的,流体被强制通过扩散层,提高电极利用率,但是扩散层阻力较大,流体压力降较大,且催化剂层有可能被破坏;螺旋流道与蛇形流道相似,排水能力较好,但压降较大,流动易发生短路;网格流场是放弃流道的一种做法,通常是将阻挡物规则地排列在流体进出口之间,使流体在阻挡物间的孔隙中绕流,这种流道中的流体流速较低,排水能力较差,流体流动均匀性较差,易在角落处出现水淹。
目前的极板流场皆采用了相近的方式,整个流道皆平行于极板平面,反应气体从入口出发,在极板面内沿流道流动至出口,流体流经路径较长。这种流道形式存在明显的弊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被消耗,造成接近出口处反应气体比入口处反应气体稀薄,平面内电化学反应速率形成差异,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影响电池性能;此外,对于有反应产物水生成的一侧极板,水分子会进入极板流道,越靠近出口处,水分子含量越高,水分子在流场中的堆积会影响催化反应界面的电化学反应,进一步增大平面内电化学反应速率差异,影响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降低燃料电池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燃料电池极板流道流体分布均匀性差的弊端,提供一种使极板平面内各部位流体分布均匀且排水性能好的流体微分流场极板。
本发明一种燃料电池流体微分流场极板,由流道板和盖板组成,流道板上设置有气体流场与冷却水流场;所述气体流场包括气体入口、气体出口、进气主流道、排气主流道、进气分流道、排气分流道、进气段、扩散段和排气段,其中进气段、扩散段和排气段组成了扩散单元;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为圆柱形孔,均垂直于流道板平面且呈对角线布置;流道板的正面和背面设置有平行的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形成两条凹槽,且分别与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连通;流道板的背面设置有相互平行、间隔分布的相同数量的多条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形成多条凹槽,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与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垂直布置,且进气分流道与进气主流道连通,排气分流道与排气主流道连通;流道板正面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平行于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的多排多列扩散段,扩散段的列数等于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的个数,每列扩散段形成的多条凹槽位于对应的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在极板正面的投影之间,且其长度等于对应的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之间的距离;每条扩散段的两端分别通过垂直于流道板平面的进气段和排气段与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连通;所述冷却水流场包括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出口、进水主流道、排水主流道和冷却水工作流道;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为圆柱形孔,垂直于流道板平面呈对角线布置,且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与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相比更靠近流道板的边缘;进水主流道和排水主流道设置于流道板的背面,且平行于进气主流道和排气主流道,并分别与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连通;冷却水工作流道设置于流道板背面对应的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之间位置,与进气分流道和排气分流道平行且数量相同,每条冷却水工作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主流道和排水主流道连通;盖板与流道板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盖板设置于流道板的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25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接装置及具有它的康复训练设备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极耳焊送齿轮轴轴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