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全自动样品分装系统的限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8411.6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7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高龙标;李盛姬;龚友平;黄雪峰;蒋柯;王扬扬;陈希;李关东;赵小虎;周茂;王进舟;黄稼元;刘海强;陈昌;苏少辉;彭章明;陈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7C3/02 | 分类号: | B67C3/02;B67C3/28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全自动 样品 分装 系统 限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药品检测领域,涉及对装于样品瓶的样品进行自动分装于集菌瓶中的3个培养瓶,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培养基加注于集菌瓶中的3个培养瓶,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限流装置可以自动地将培养基加注于培养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政府和民众对食药品的质量保证高度重视。无菌检查作为食品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在最新的2010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2015版药典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企业和监管机构对合格产品检验的重要项目。常规无菌检查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安装单向气流的层流台,在层流台上放置一台集菌仪来完成无菌试验。无菌检查仪包含了无菌隔离器、薄膜过滤系统(集菌操作仪和集菌培养器)、微生物培养箱等部件,替代常规无菌检查方法,提供受控无菌环境并实施无菌检验,具有集成度高、投入成本低、环境可控性更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集菌过程自化,提高效率。
本品主要针对其中集菌瓶及其附带软管进行操作,通过自动化实现将供试瓶中的样品分装到相连的集菌瓶中、并添加相应的培养基。国内的一些企业在膜过滤法检测食品药品中的细菌,现阶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检测过程,其中就包括样品的分装和培养液的添加等操作,基本都是采用手动操作方法实现,采用手动方法对集菌瓶进行安装、软管安装和针头换取,由于该过程涉及的步骤繁多,而且很多部分都是重复操作,而且容易产生误操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样品溶液分配效率,本实用新型提出将集菌分装操作全自动化智能控制实现,转移过程需要用软管来完成,在转移过程中,要对其中某个培养器加注培养基,需要在转移过程中,对三根软管进行限流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将不同的培养基根据需要加入到不同的培养瓶中而设计一个限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软管限流模块和限流执行模块,限流执行模块的主要放于蠕动泵蠕动头槽的两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限位块固定在蠕动泵的蠕动头的前半部分,第一限位块和第一丝杠相配合,并且第一限位块有三条与软管大小吻合的槽,第一丝杠连接到第一步进电机上,第一限位块可以在第一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实现上下移动。
第二部分:第二限位块通过限位块固定架固定在蠕动头的后半部分,第二限位块上也有和软管大小相吻合的三条槽,其和第二丝杠配合由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可以实现第二限位块的上下移动。
第三部分:限位杆底部固定在旋转齿条块上,旋转齿条块另一端和电机上的齿轮配合,电机的转动带动齿轮转动而带动齿条运动,使限位杆可以在支架端面的导轨上旋转。
软管限流模块中的软管限流槽上的三条槽的位置和蠕动泵的蠕动槽在同一直线上,软管限流槽一段和蠕动泵相连后固定在限流装置的支架上,三条限流槽的前面中间位置有分别对应的三个凸轮,凸轮和第三丝杠配合,第三丝杆在第三步进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三个凸轮使得三根软管有顺序的对其中一根导通其它两根限流。第三步进电机固定在滑块上,滑块和第四丝杠相连接同时和导轨配合。软管固定槽板和第五丝杠相连,在第四步进电机的驱动下限位块可以实现前后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针对三根软管难于实现任意一根导通其余限流操作的困难,采用同轴特制的三个凸轮结构,只需控制凸轮的旋转角度就可以实现软管的限流,结构简单、简洁,操作方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在阳性菌的自动加注上,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无菌检测过程中,繁复的软管安装、限流和集菌瓶的安装、针头的拔插换取操作及可能由误操作引起的假阳性菌操作,能够有效完善无菌检测的功能,实现整个过程的全自动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限流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限流装置左侧示意图;
图3凸轮机构工作示意图;
图4限流装置右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整个限流装置包括软管限流模块和限流执行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84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