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针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4900.2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4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柳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松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屈指肌腱 狭窄性腱鞘炎 纤维鞘 针刀 本实用新型 刺入 筋膜 近端 针柄 针体 针头 腱鞘 一体成型结构 向前推移 针刀治疗 组织损伤 创口 贴敷 尾端 指掌 走行 治疗 卡住 剥离 损伤 推移 纤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针刀,包括针头、针体和针柄,其特征在于:针头、针体和针柄为一体成型结构,针头上具有V形端头,V形开口夹角γ为35‑40°;操作时,手指屈指肌腱环状指纤维鞘近端,V形端头顺口刺入指掌侧深筋膜处的环状指纤维鞘近端,使其位于V形口内,顺腱鞘走行方向推移V形端头至环状指纤维鞘尾端,出刀,术毕贴敷创口;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减少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中的剥离次数,V形开口夹角γ为35‑40°的好处是:V形头端刺入深筋膜时,能把环状指纤维腱鞘层卡住,不能包含屈指肌腱,当向前推移针刀时,不易损伤屈指肌腱本身,增加了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针刀。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在使用手机、鼠标及日常工作、家务中,不注意手指的劳损,加之缺乏运动和保养,导致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发生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现有技术多是通过针刀进行治疗,针刀技术是经皮微创松解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多用4#平口针刀松解,需要数次剥离才能将狭长的环状指纤维鞘松解完成,增加了创伤,伤口容易出现肿胀、疼痛,有的患者采用切开手术治疗,这种治疗创伤较大,患者一般难以接受,有时还存在伤口感染、损伤指神经、手指坏死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治疗多是通过针刀进行治疗,针刀技术是经皮微创松解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多用4#平口针刀松解,需要数次剥离才能将狭长的环状指纤维鞘松解完成,增加了创伤,伤口容易出现肿胀、疼痛,有的患者采用切开手术治疗,这种治疗创伤较大,患者一般难以接受,有时还存在伤口感染、损伤指神经、手指坏死的风险等,而提供一种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针刀。
本实用新型包括针头、针体和针柄,其特征在于:针头、针体和针柄为一体成型结构,针头上具有斜面,斜面与针体形成的夹角为30°,针头上具有V形端头,V形开口夹角γ为35-40°;
针体长40mm,V形端头长5mm,针体的L形尾端长20mm,针柄长10mm;
针体的L形夹角α为60-80°,针体和针柄之间的夹角β为50-7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操作时,将手彻底消毒,手掌向上平放于处置台,洞巾覆盖,手指屈指肌腱环状指纤维鞘近端,做局部浸润麻醉,V形端头顺口刺入指掌侧深筋膜处的环状指纤维鞘近端,使其位于V形口内,顺腱鞘走行方向推移V形端头至环状指纤维鞘尾端,出刀,检验屈指肌腱活动范围,术毕贴敷创口,V 形开口夹角γ为35-40°的好处是:V形头端刺入深筋膜时,能把环状指纤维腱鞘层卡住,不能包含屈指肌腱,当向前推移针刀时,不易损伤屈指肌腱本身,增加了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减少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中的剥离次数,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的症状,创伤较小,患者可以接受,避免伤口感染、减少损伤指神经和手指坏死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包括针头1、针体2和针柄3,其特征在于:针头1、针体2和针柄3为一体成型结构,针头1上具有斜面11,斜面11与针体2形成的夹角为30°,针头1上具有V形端头12,V形开口夹角γ为 35-40°;
针体2长40mm,V形端头12长5mm,针体2L形尾端21长20mm,针柄3长10mm;
针体2L形夹角α为60-80°,针体2和针柄3之间的夹角β为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松,未经柳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49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