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误吸唾液吸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1731.5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5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媛;万军;李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丽媛 |
主分类号: | A61C17/06 | 分类号: | A61C1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10085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唾液 吸入管 排气管 唾液收集装置 负压吸引腔 吸引装置 吸引管 防误 可用 口腔 本实用新型 电动真空泵 患者家庭 患者口腔 经济负担 康复机构 日常护理 吸取装置 医疗单位 制造成本 自由拆装 单向阀 可重复 连接头 工作量 清洗 吸引 消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误吸唾液吸引装置,唾液吸取装置包括带有气孔的负压吸引腔、排气管、吸入管以及唾液收集装置,排气管和吸入管的一端均通过连接头与负压吸引腔连接,吸入管另一端与唾液收集装置连接,吸入管上设置接头,接头与唾液吸引管连接,排气管与唾液吸引管上均设置有单向阀,通过该装置可持续对口腔内的唾液吸引,直至口腔内唾液吸引完毕,可接入电动真空泵,实现手动自动的双选择,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各组件能自由拆装,有利于对装置的清洗和消毒,实现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可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以及对患者口腔日常护理的工作量,可用于多个患者,不仅适用于家庭,也可用于康复机构或医疗单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误吸唾液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口水即由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唾液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物质,人体每日分泌1000~1500ml的唾液为正常现象。作为吞咽障碍的病人,如高龄老人、脑中风患者甚至脑损伤严重的病人,由于大脑中有关吞咽的神经退化或受到损伤,导致面部肌肉部分瘫痪,因此出现吞咽困难,流口水等情况,卧床时无法自主吞咽容易引起咳呛,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或者是过多的口水从口腔流出,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植物人,咽喉部神经反射迟钝,粘膜感觉功能差,分泌的唾液无法自主吞咽,导致唾液反流至气管引起误吸,容易引起呼吸急促、咳嗽紫绀或肺部罗音及喘鸣,且90%会出现发热等症状,不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现有技术中,唾液吸引在医院主要借助吸痰设备实现唾液的吸引,并无单独吸引设备,该设备本身较大,制造成本高,要求专业人员操作,且对该设备有需求的人群均属于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无法使他们能够承担高价的护理设备,因此,目前对于这些患者在家对口腔唾液的清理只能用毛巾或吸水材料擦拭,或者是针筒式吸引,操作时只能一次吸引少量的唾液,需将管内唾液清理后才能再次对口腔剩余唾液清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口腔内唾液的吸引,提高日常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的防误吸唾液吸引装置,能持续有效对病患口腔内无法自主吞咽的唾液做有效吸引,直至口腔内唾液清理完毕,有效减轻日常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防止患者出现误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防误吸唾液吸引装置,唾液吸取装置包括带有气孔的负压吸引腔、排气管、吸入管以及唾液收集装置,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吸入管的一端均通过连接头与所述负压吸引腔连接,所述吸入管另一端与唾液收集装置连接,所述吸入管上设置接头,所述接头与所述唾液吸引管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唾液吸引管上均设置有单向阀。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负压吸引腔为椭圆状软胶球,通过手动挤压椭圆软质胶球,使球内形成负压,借助负压对唾液做吸引。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气孔上通过连接管连接有电动真空泵,可满足自动进气和吸气功能。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唾液收集装置为透明瓶状或透明袋状结构,采用透明瓶状结构可方便清洗内部,采用透明袋状不易损坏。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吸入管与所述负压吸引腔1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方便清洗和收纳。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吸入管与所述唾液收集装置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吸入管与唾液收集装置的清洗和消毒。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接头至所述唾液收集装置的距离大于所述接头至所述负压吸引腔的距离,通过设置接头至所述唾液收集装置的距离,可有效防止唾液收集装置内的液体回流至负压吸引腔内,对负压吸引腔造成污染。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排气管、所述吸入管以及所述唾液吸引管均为软质管,在使用时更方便,且放置病人口腔后不会对口腔造成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丽媛,未经王丽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17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