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沼肥稻田养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4303.8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6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魏文燕;李良玉;唐洪;李毅;杨马;王恒;陈霞;程东进;张小丽;曹英伟;陈健;刘家星;郭中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1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养鱼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沼肥稻田养鱼系统。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是一种淡水鱼类饲养方式,我国在水稻田中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利用稻田养鱼,既可以获得鱼产品,又可以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然而仅仅依靠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作为饵料,使得鱼的产量较低、品质也不高。
另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用于生产沼气的沼气池也越来越多,随之沼肥也越来越多。现今,沼肥主要作为植物肥料,没有充分发挥沼肥的其他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沼肥稻田养鱼系统,设有沼肥添加子系统,采用沼肥作为培育浮游生物肥效来源,提高稻田养鱼的鱼产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沼肥稻田养鱼系统,包括稻田和水循环子系统,所述稻田四周围有田埂,所述稻田和田埂之间挖有倒梯形环沟,所述倒梯形环沟和稻田之间设有第一栏鱼栅,所述田埂上设有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所述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均设有第二栏鱼栅,所述水循环子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净水池、储水池和加水泵,所述净水池的入水口与稻田排水口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水泵的出水口与稻田进水口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沼肥稻田养鱼系统还包括沼肥添加子系统,所述田埂上还设有沼肥添加口,所述沼肥添加子系统的出料口与沼肥添加口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沼肥添加子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储肥池、计量装置和加肥泵,所述加肥泵的出料口与沼肥添加口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肥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优选的,所述田埂的顶部和倒梯形环沟的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60-80cm。
优选的,所述倒梯形环沟的底部宽度为30-50cm,倒梯形环沟的顶部宽度为100-130cm,倒梯形环沟的垂直深度为40-60cm。
优选的,所述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栏鱼栅和第二栏鱼栅均包括栅网,所述栅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栅孔,所述栅网的顶部设有把手,所述栅网的底部设有固定针。
优选的,所述第一栏鱼栅的栅孔直径大于第二栏鱼栅的栅孔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围绕稻田的环沟进行养鱼,在利用稻田边际效应养鱼的同时没有破坏水稻种植区的完整性,便于水稻种植的机械化作业;
(2)采用沼肥作为培育浮游生物肥效来源,利用沼肥富含微量元素、氨基酸、微生物和酶的特性,有利于鱼的新陈代谢,提高鱼产量;
(3)沼肥中的沼液可以使水面保持油绿色或者嫩绿色,提高光热吸收量,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鱼类生长;
(4)计量装置对加入稻田的沼肥进行计量,保证加入稻田的沼肥量符合要求;
(5)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相对设置,能够促进稻田内的水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倒梯形环沟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栏鱼栅和第二栏鱼栅的示意图:
图中,1—稻田,2—田埂,3—倒梯形环沟,4—稻田排水口,5—净水池,6—储水池,7—加水泵,8—稻田进水口,9—沼肥添加口,10—沼肥添加子系统,11—栅网,12—栅孔,13—把手,14—固定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描述了一种沼肥稻田养鱼系统,包括稻田1和水循环子系统,所述稻田1的四周围有田埂2,所述稻田1和田埂2之间挖有倒梯形环沟3,由于采用围绕稻田的倒梯形环沟3进行养鱼,在利用稻田边际效应养鱼的同时没有破坏水稻种植区的完整性,便于水稻种植的机械化作业。所述倒梯形环沟3和稻田1之间设有第一栏鱼栅,第一栏鱼栅用于防止鱼游入水稻种植区吃掉水稻苗;所述田埂2上设有稻田进水口8和稻田排水口4,所述稻田进水口8和稻田排水口4均设有第二栏鱼栅,第二栏鱼栅用于防止鱼通过稻田进水口8或稻田排水口4逃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4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珍品多功能育苗装置
- 下一篇:监测水质用斑马鱼饲养驯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