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烫伤灸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9452.3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55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程元辉;吴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谢成律师事务所 50224 | 代理人: | 邬剑星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筒体 艾灸 本实用新型 防烫伤 上开口 通气孔 外筒体 下开口 灸具 筒盖 可转动方式 艾条固定 固定艾条 烫伤事故 旋转过程 隔灰网 艾条 侧壁 施灸 下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烫伤灸具,包括内筒体和以可转动方式套设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所述内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开口及下开口,所述上开口连接一筒盖,所述下开口处设有隔灰网,所述内筒体的下端连接有施灸罩,所述筒盖内设有用于固定艾条的艾条固定机构;所述内筒体的侧壁设有通气孔Ⅰ,所述外筒体在旋转过程中可挡闭或者打开通气孔Ⅰ;本实用新型便于艾灸师掌握艾条与艾灸部位的距离,提高艾灸效果,防止出现烫伤事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灸具,特别涉及一种防烫伤灸具。
背景技术
艾灸是利用燃烧的艾条产生的艾烟刺激体表穴位或者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疗法,其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作用机理和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其治疗方式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艾灸需要用到相关灸具,灸具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经止痛、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灸具一般为盒状结构,然而在对人体脸部进行艾灸时,盒状的灸具并不适用;此时一般采用手持艾条的方式,该方式一来浪费人力,二来艾灸师有时掌握不好艾条与艾灸部位的距离,距离远了效果则差,距离近了则容易出现烫伤事故而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就需要一种防烫伤灸具,便于艾灸师掌握艾条与艾灸部位的距离,提高艾灸效果,防止出现烫伤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伤灸具,节省人力,便于艾灸师掌握艾条与艾灸部位的距离,提高艾灸效果,防止出现烫伤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防烫伤灸具,包括内筒体和以可转动方式套设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所述内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开口及下开口,所述上开口连接一筒盖,所述下开口处设有隔灰网,所述内筒体的下端连接有施灸罩,所述筒盖内设有用于固定艾条的艾条固定机构;所述内筒体的侧壁设有通气孔Ⅰ,所述外筒体在旋转过程中可挡闭或者打开通气孔Ⅰ。
进一步,所述施灸罩呈向下扩开的喇叭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外筒体的侧壁设有通气孔Ⅱ;所述外筒体旋转至使通气孔Ⅱ与通气孔Ⅰ相交时,所述通气孔Ⅰ呈打开状态。
进一步,所述内筒体采用金属铜制成,所述外筒体采用木材制成。
进一步,所述艾条固定机构包括一与筒盖同心设置的艾条套,所述艾条套上侧设有用于夹持穿过艾条套的艾条的夹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防烫伤灸具,使用时先通过艾条固定机构固定艾条,然后依次组装各部件,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热通过内筒体的下开口传递,并从施灸罩散发至人体的待灸部位,艾条燃烧产生的灰烬则由隔灰网所隔离;本实用新型便于艾灸师掌握艾条与艾灸部位的距离,提高了艾灸效果,通过施灸罩使艾条与人体保持距离,可有效防止出现烫伤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未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9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耳部艾灸盒
- 下一篇:一种方便调节位置的无烟艾灸包及艾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