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8990.4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0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邬永飞;申福先;袁智煦;尚晓峰;宫颖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邬永飞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1619 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板层 排水槽 顶帽 拱圈 柱墩 钢筋混凝土层 粘土层 门洞 缓冲 指示灯 公路隧道 本实用新型 门墙 山体 排水管 结构加强 结构连接 排水性能 隧道洞口 接水口 洞门 水沟 水管 | ||
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包括缓冲门洞结构、顶帽、排水槽、山体、钢筋混凝土层、防水板层、侧沟、柱墩、拱圈和指示灯,所述缓冲门洞结构连接于连接于拱圈,所述拱圈外设有防水板层,防水板层内部设有钢筋混凝土层,拱圈两侧设有柱墩,柱墩两侧设有侧沟,所述柱墩顶部连接顶帽,顶帽上设有指示灯,所述山体顶部为粘土层,粘土层左侧设有排水槽,排水槽连接排水管,所述水管中间位置设有接水口,所述粘土层下设有防水板层,防水板层下设为钢筋混凝土层。本实用新型在通过设计缓冲门洞结构加强隧道洞口的稳定性,同时在洞门设计侧水沟且顶帽加设排水槽,使整体排水性能大大提高,总体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的主体建筑物一般由洞身、衬砌和洞门组成,在洞口容易坍塌的地段,还加建明洞。隧道的附属构筑物有防水和排水设施、通风和照明设施、交通信号设施以及应急设施等。隧道并设或交叉,或接近其他建筑物时,相互间应有足够的距离。洞门是隧道两端的出入口,洞门位置的确定将影响到隧道的长度、线形和施工的难易。公路隧道纵断面的纵坡,一般在考虑使用要求、施工及排水等条件下尽可能取较平缓的坡度。纵坡坡度的确定,将影响车辆行驶时排出有害气体的数量,施工出碴和运送材料的效率,以及涌水排出的流速。由于传统的隧道洞口在排水性能方面较差,容易出现水侵蚀隧道导致坍塌,并且很多隧道洞口并未设计缓冲洞门常常导致隧道口安全性较差,那么如何设计出一种排水安全性更好的公路隧道洞门墙,这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包括缓冲门洞结构、顶帽、排水槽、山体、钢筋混凝土层、防水板层、侧沟、柱墩、拱圈和指示灯,所述缓冲门洞结构连接于连接于拱圈,所述拱圈外设有防水板层,防水板层连接钢筋混凝土层,拱圈两侧设有柱墩,柱墩两侧设有侧沟,所述柱墩顶部连接顶帽,顶帽上设有指示灯,所述山体顶部为粘土层,粘土层左侧设有排水槽,排水槽连接排水管,所述水管中间位置设有接水口,所述粘土层下设有防水板层,防水板层下设为钢筋混凝土层。
优选的,所述柱墩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柱墩整体设为钢架式结构,所述防水板层,设为二衬防水板,所述防水层焊接于钢筋混凝土层,外层通过水泥固定。
优选的,所述缓冲门洞口大小设于与拱圈大小一至,缓冲门洞结构两侧各设有三个通风口,所述缓冲门洞结构整体设为钢架是结构,缓冲门洞结构与线路中线交角小于45度角。
优选的,所述侧沟设于水平面50-70度角,所述接水口设为弧形状,接水口设于防水板层保持20-30度角。
优选的,所述指示灯电性连接隧道内部电源,左侧指示灯设为绿色,右侧指示灯设为红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顶冒出设计排水槽加强山体内水流收集,并在排水槽底端设计水管,直接将水从顶部排放至地表,同时山体粘土层底部设有防水板层,水流通过设计的接水口连接至水管,可将隧道积水排放至地表,且在公路隧道口两侧设计了两个侧沟,便于将隧道口水流通过侧沟进行排出,在公路隧道口添加了两个柱墩,大大提高了隧道口墙体稳定性,并通过缓冲门洞结构连接拱圈,加强安全性,整体提高了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帽出设计两个指示灯,分别为红色和绿色,通过指示灯来对汽车进行警示,大大提高了隧道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洞门墙缓冲门洞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邬永飞,未经邬永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89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