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座椅靠背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7177.3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6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田骐珲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骐珲 |
主分类号: | B60N2/44 | 分类号: | B60N2/44;B60N2/015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107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靠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锁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排座椅需要通过一种连接机构与车身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机构叫做靠背锁,目前市场上的靠背锁有一些缺陷,如体积大,占用空间大,锁止不牢靠,间隙大进而产生噪声,对乘客的安全也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锁止可靠的汽车座椅靠背锁。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侧板和安装板,侧板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安装腔,其特征在于:安装腔内通过第一销轴设置有锁舌,安装腔内通过第二销轴设置有解锁凸轮;所述安装板和侧板上均设置有相互对应的滑槽,所述锁舌上相应于滑槽设置有锁槽;所述锁舌的一侧边缘相应于滑槽的开口设置有弧形坡面;所述解锁凸轮设置于锁舌下方,解锁凸轮上设置有锁定凸起,所述锁舌上相应于锁定凸起设置有解锁卡槽;所述解锁凸轮和锁舌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使锁定凸起向锁舌的锁定卡槽靠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板上相应于锁槽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内设置有橡胶弹性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完全解决了体积大,占用空间大,锁止不牢靠,间隙大,噪声大的缺陷,在应用上更加方便,可靠,性能更加优越,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使人们出行更加安全,另外在制造成本上也较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锁舌和解锁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1为橡胶弹性块、2为滑槽、3为锁槽、4为锁舌、5为安装架、6为安装板、7为侧板、8为解锁手柄、9为第一销轴、10为连接杆、11为复位弹簧、12为解锁凸轮、13为第二销轴、14为弧形坡面、15为解锁凸起、16为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侧板7和安装板6,侧板7和安装板6之间设置有安装腔,其特征在于:安装腔内通过第一销轴9设置有锁舌4,安装腔内通过第二销轴13设置有解锁凸轮12;所述安装板6和侧板7上均设置有相互对应的滑槽2,所述锁舌4上相应于滑槽2设置有锁槽3;所述锁舌4的一侧边缘相应于滑槽2的开口设置有弧形坡面14;所述解锁凸轮12设置于锁舌4下方,解锁凸轮12上设置有锁定凸起15,所述锁舌4上相应于锁定凸起15设置有解锁卡槽;所述解锁凸轮12和锁舌4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1,所述复位弹簧11使锁定凸起15向锁舌4的锁定卡槽靠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板7上相应于锁槽3设置有安装架5,安装架5内设置有橡胶弹性块1。
所述锁舌4和解锁凸轮12上均设置有连接杆10,所述复位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10相连。
所述解锁凸轮12的连杆上设置有解锁手柄8。
所述侧板7上相应于锁舌4上的连接杆10设置有导向槽16。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靠背不处于直立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和锁环(未图示)处于分离状态,此时锁舌4处于闭合状态。
锁止过程:当锁环被压入滑槽2的过程中,锁环与锁舌4的弧形坡面14接触,因此锁舌4受到了向上的力,锁舌4处于短暂的开启状态,当锁环被完全压入锁舌4的锁槽3后,锁舌4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弹回,进而恢复闭合状态,完成锁止。
本实用新型在锁止状态下,锁环会对橡胶弹性块1产生压缩,橡胶块的反向压缩力将锁环紧紧地压在锁舌4上,使其不会发生相对震动。
解锁过程:向下按动解锁手柄8,使解锁凸轮12绕着第二销轴13旋转,顶动锁舌4,使锁舌4绕着第一销轴9逆时针旋转,进而达到开启状态,然后轻抬座椅靠背,使本实用新型与锁环分离,完成解锁。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骐珲,未经田骐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71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