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4899.1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1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罗自伟;陈维中;蒋红琼;庞帮云;罗昭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蓥市旭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86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属于被动发光型显示器,需要背光模组提供光源,目前应用最多的背光光源是发光二极管。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尺寸和分辨率越来越大,需要维持相同亮度,就需要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现有的方法是增加LED的数量和提高其功率,这样子会导致背光模组内部温度的升高,由于LED对于温度较敏感,超过某一临界值,其发光效率会大幅度降低。由于背光光源是直接发散投射的,导致了只有一部分光线投射到导光板的入光面,对于光线的利用率较低,为了使导光板投射出来的光线有足够的强度,单纯的提高背光光源的功率会增大背光模组的功耗和导致背光模组温度的升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屏显示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底板、边框和光学膜片,边框内侧设置有导热层,导热层内侧为LED光源,LED光源设置在沉槽上,沉槽设置在底板上,LED光源内侧设置有聚光件,聚光件包括入光端和出光端,入光端朝向LED光源,出光端朝向导光板,LED光源和聚光件上部设置有遮光带,聚光件和导光板下部设有反光板,导光板上部出光面上设有光学膜片。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系数高的硅胶或导热胶带。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片为扩散片或增亮片。
进一步的,所述沉槽底部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透明绝缘胶或透明绝缘油墨。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件为TIR透镜。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件和所述导光板分体或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和边框分体或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带为PET膜或PE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背光光源和导光板之间设置聚光件,从而使得经过导光板投射出的光线有了足够的强度,加强了光线的耦合程度,提高了背光光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背光光源的功耗;遮光带可以将散射和间隙的漏光重新反射回导光板,可以避免漏光,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和用户体验;沉槽中绝缘层的设置有效防止了金属框的静电进入光源,避免了发光组件被静电击穿的风险;导热层的设置提高了背光组件的散热效率,从而延长了整个组件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底板1、边框2和光学膜片3,边框2内侧设置有导热层20,导热层20内侧为LED光源12,LED光源12设置在沉槽10上,沉槽10设置在底板1上,LED光源12内侧设置有聚光件22,聚光件22包括入光端和出光端,入光端朝向LED光源12,出光端朝向导光板21,LED光源12和聚光件22上部设置有遮光带23,聚光件22和导光板21下部设有反光板11,导光板21上部出光面上设有光学膜片3。
所述导热层20为导热系数高的硅胶或导热胶带;所述光学膜片3为扩散片或增亮片;所述沉槽10底部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透明绝缘胶或透明绝缘油墨;所述聚光件22为TIR透镜;所述聚光件22和所述导光板21分体或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底板1和边框2分体或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遮光带23为PET膜或PE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如下:
底板1和边框2垂直设置,二者可以一体化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其材质为金属框,边框2的内侧和导热层20相邻的边为竖直边,边框2的外边可以是曲面也可以为竖直边;导热层2与LED光源12紧贴,可以将LED光源12发出的热量尽快转移,避免整个背光模组温度过高影响LED光源12的发光效率;底板1在LED光源12处设有一沉槽10,沉槽10底部设有绝缘层,绝缘层为透明绝缘胶或透明绝缘油墨,可以有效防止金属底板1的静电带入LED光源12处,使得LED光源12和金属底板1完全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光源组件被静电击穿的风险;沉槽10用于放置LED光源12,且沉槽10的深度与LED光源12外框的高度大体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蓥市旭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蓥市旭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48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