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5771.7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88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孔鹏;李洪广;刘保国;孙磊;宋元磊;逯克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F02M3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5 | 代理人: | 黎明 |
地址: | 2501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驾驶室后悬置支架上的组合支架,属于重型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重型汽车整车布置时,不同的零部件及其固定方式往往独立设计,造成支架类产品种类繁多,固定方式多种多样,由此带来以下问题:1)支架越多占用空间越大,整车布置困难;2)整车重量增加,成本上升;3)装配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实用高效的驾驶室后悬置支架上的组合支架。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支架,包括成型钢管Ⅰ、成型钢管Ⅱ、成型钢管Ⅲ和多功能安装板,所述成型钢管Ⅰ整体为U型结构,其右端设有一90°折弯,左端部固定有脚板,两侧肩部固定有过渡板,上部固定有空滤器连接板;所述成型钢管Ⅱ和成型钢管Ⅲ为折弯结构,其下端分别固定在成型钢管Ⅰ两侧肩部的过渡板上,所述成型钢管Ⅱ和成型钢管Ⅲ的上端通过焊接与多功能安装板的两端连接;所述多功能安装板设有大安装孔和小安装孔;空滤器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空滤器连接板上,气制动螺旋管总成支架和工作照明灯安装在多功能安装板上,所述组合支架左端通过脚板使用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驾驶室后悬置支架上,其左端将成型钢管Ⅰ与橡胶支座、固定支座及固定板组合后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驾驶室后悬置支架上。
所述成型钢管Ⅰ设有两个空滤器连接板,并且两个空滤器连接板共面。
所述脚板、过渡板及空滤器连接板通过焊接工艺固定在成型钢管Ⅰ上。
所述成型钢管Ⅱ和成型钢管Ⅲ通过焊接工艺或者螺纹紧固件固定在过渡板上。
所述成型钢管Ⅰ、成型钢管Ⅱ、成型钢管Ⅲ具有相同的折弯半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空滤器、气制动螺旋管总成、工作照明灯及电缆插头等的集成安装,占用空间小、减重效果明显,且各零部件可预先分装后进行总成整体装配,节省了整车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脚板、2成型钢管Ⅰ、3过渡板、4成型钢管Ⅱ、5多功能安装板、51大安装孔、52工作照明灯、53小安装孔、54气制动螺旋管总成支架、6成型钢管Ⅲ、7空滤器连接板、71空滤器、8驾驶室后悬置支架、9固定板、10固定支座、11橡胶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成型钢管Ⅰ2、成型钢管Ⅱ4、成型钢管Ⅲ6和多功能安装板5。
所述成型钢管Ⅰ2整体为U型结构,其右端设有一90°折弯,左端部固定有脚板1,两侧肩部固定有过渡板3,上部固定有空滤器连接板7。
所述脚板1、过渡板3及空滤器连接板7通过焊接工艺固定在成型钢管Ⅰ2上。
所述成型钢管Ⅰ2设有两个空滤器连接板7,并且两个空滤器连接板7共面。
所述成型钢管Ⅱ4和成型钢管Ⅲ6为折弯结构,其下端分别固定在成型钢管Ⅰ2两侧肩部的过渡板3上,所述成型钢管Ⅱ4和成型钢管Ⅲ6的上端通过焊接与多功能安装板5的两端连接。
所述成型钢管Ⅱ4和成型钢管Ⅲ6通过焊接工艺或者螺纹紧固件固定在过渡板3上。
所述成型钢管Ⅰ2、成型钢管Ⅱ4、成型钢管Ⅲ6具有相同的折弯半径。
所述多功能安装板5设有大安装孔51和小安装孔53。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空滤器71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空滤器连接板7上,气制动螺旋管总成支架54和工作照明灯52安装在多功能安装板5上,所述组合支架左端通过脚板1使用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驾驶室后悬置支架8上,其左端将成型钢管Ⅰ2与橡胶支座11、固定支座10及固定板9组合后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驾驶室后悬置支架8上。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空滤器、气制动螺旋管总成、工作照明灯及电缆插头等的集成安装,占用空间小、减重效果明显,且各零部件可预先分装后进行总成整体装配,节省了整车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等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57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复合制动系统与车辆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集成控制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