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合式自动墨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0392.7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7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焦帅;杨继辉;郝建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7/04 | 分类号: | B25H7/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郑园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合 自动 墨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合、可自动收线、可自动弹线的墨斗。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放线弹线工作,墨斗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常规墨斗在使用过程中,墨线每伸出一次,只能进行一到两次弹线工作,后需要收起润湿墨汁,否则弹出的线颜色非常浅或根本看不到。在此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频繁的用手动转轴进行收起墨线工作,再者墨盒一次加墨汁量有限,再使用很短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再次进行加墨;工作效率低。此外,弹线需人手弹起,人手操作墨汁会污染手指,而且由于手臂长度有限,对长距离放线不能起到很好的弹线效果。而电动墨斗成本较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弹线工作效率,减少作业人员工作量,对现有手动墨斗的改进极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合式自动墨斗,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收线麻烦、长距离弹线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合式自动墨斗,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末端与第二壳体的前端活动连接;第一壳体的底部设有折合槽,第二壳体与折合槽相配合;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墨盒,第一壳体的外侧设有第二墨盒,第一墨盒与第二墨盒相连通;第一墨盒的内部设有上压柱和下压柱,上压柱与下压柱相对应;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绕线轴,绕线轴上绕有墨线,墨线的自由端穿过第一墨盒且位于上压柱与下压柱之间,墨线的自由端设有固定钉,绕线轴的两端对称设有扭力弹簧;第一壳体上设有伸缩弹线杆,伸缩弹线杆与墨线相对应。
所述第一墨盒和第二墨盒上部均设有加墨口,第一墨盒和第二墨盒侧壁上均设有出墨孔,第一墨盒的出墨孔与第二墨盒的出墨孔相对应,出墨孔中设有引墨绳,引墨绳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墨盒和第二墨盒内部。
所述第二墨盒内部设有活塞,活塞的外部设有助推杆。
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设有出线口,出线口的上方设有上滚轮,出线口的下方设有下滚轮,上滚轮与下滚轮相对应,墨线位于上滚轮和下滚轮之间。
所述第一墨盒的后端设有墨线套管,墨线穿过墨线套管。
所述第一墨盒的外侧壁与伸缩弹线杆活动连接,第一墨盒的外侧壁与伸缩弹线杆之间连接有扭力弹簧,伸缩弹线杆的前端设有撑线座,撑线座与墨线相对应;伸缩弹线杆的后端设有手柄。
所述固定钉包括顶座,顶座的下部设有固定钩和钉柱,钉柱为中空状,固定钩位于钉柱内,钉柱的一侧设有通槽,钉柱的上部设有卷线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墨盒,增大墨汁储蓄量,延长工作时长,提高工作效率;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活动连接,可以进行折合,方便携带,使用灵活;伸缩弹线杆的采用,可以对长距离放线进行弹线,弹线效果好,避免污染手指;固定钉的采用,可以在使用时,竖直放置,便于固定;不使用时,水平收回再第一壳体内,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可折合、可自动收线、可自动弹线,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弹线效果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墨盒和第二墨盒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固定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折合式自动墨斗,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的末端与第二壳体2的前端铰接;第一壳体1的底部设有折合槽3,第二壳体2与折合槽3相配合,第二壳体可以折合在折合槽中;第一壳体1内设有第一墨盒4,第一壳体1的外侧设有第二墨盒5,第一墨盒4与第二墨盒5相连通,第二墨盒中的墨汁可以流入第一墨盒中;第一墨盒4的内部设有上压柱8和下压柱9,上压柱8与下压柱9相对应,上压柱与下压柱之间设有海绵,上压柱与第一壳体滑动连接,通过按压下压柱,使下压柱与上压柱逐渐接触,既可以使墨汁充分浸染墨线,又可以在拉出墨线后固定墨线,避免其在工作时发生回线;第二壳体2内部设有绕线轴6,绕线轴6上绕有墨线7,墨线7的自由端穿过第一墨盒4且位于上压柱8与下压柱9之间,墨线7的自由端设有固定钉10,绕线轴6的两端对称设有扭力弹簧11,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可实现自动收线;第一壳体1上设有伸缩弹线杆12,伸缩弹线杆12与墨线7相对应,伸缩弹线杆的前端采用伸缩杆机构,可针对不同放线长度进行调节,已达到最佳弹线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03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