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快速冷却干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0482.6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31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马振珠;刘玉兵;戴平;邓赛文;卢娟娟;韩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5/06 | 分类号: | F26B5/06;F26B5/12;F26B23/04;F26B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冷却 干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冷却干燥器。
背景技术
干燥器是烧失量测定等重量法分析的重要器具,其作用在于灼烧或加热后的待称重物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常规的干燥器一般为带密封盖的玻璃容器,如图1所示:通常在容器主体110的底部111放置有干燥剂,在容器主体110内,干燥剂上方设置用于放置坩埚的瓷板120,容器主体110的盖体130与容器主体110采用磨砂工艺实现密接触,并通过在接触表面涂抹凡士林实现动态密封。盖体130上的通气阀140通常处于密闭状态。在容器主体110中放入热的坩埚时,可打开用于排气,在坩埚冷却后为便于打开盖体130,可打开通气阀140用于进气。
这种结构的干燥器冷却的原理是:热坩埚及坩埚中的待冷却物通过与干燥器中的空气之间的热传导与热对流,将热传给干燥器中的空气,而加热后的干燥器内的空气需要与干燥器的玻璃壁进行热传导方式的热交换才能间接实现与大气的热交换,故达到最终热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7个坩埚在干燥器中放置45分钟才能冷却至室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冷却干燥器,主要目的是实现待冷却物体在干燥无酸性气体的空气中的快速冷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冷却干燥器,包括:
第一容器,包括第一容器体和第一容器盖,所述第一容器体内设有置物架,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部设有进气口,上部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置物架的下方;
气体过滤装置,与第一容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气体过滤装置用于去除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和水分;
送风装置,与气体过滤装置连接;
所述送风装置将空气送入气体过滤装置,空气经气体过滤装置去除水分和酸性气体后由进气口送入第一容器,由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流经置于置物架上的待冷却物后由出气口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过滤装置包括串联的第二容器和第三容器,其中
第二容器,用于容纳酸性气体吸收剂,以去除空气中的酸性气体;
第三容器,用于容纳干燥剂,以去除空气中的水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三容器和送风装置依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酸性气体吸收剂为钠石灰。
作为优选,所述干燥剂为吸湿变色干燥剂。
作为优选,所述干燥剂为变色硅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容器的容器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板、电加热丝或者电伴热带。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容器为管体,所述第二容器一端连接第一容器的进气口,另一端连接第三容器的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装置为气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流动的空气带走热量,从而加快对干燥器内坩埚及坩埚内待冷却物的冷却。与常规干燥器冷却相比,冷却时间缩短4至5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冷却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冷却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快速冷却干燥器,包括:
第一容器200,包括第一容器体210和第一容器盖230,第一容器体210内设有置物架220,第一容器200的底部设有进气口250,上部设有出气口240,进气口250位于置物架220的下方;
气体过滤装置,与第一容器的进气口连接,气体过滤装置用于去除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和水分;送风装置,与气体过滤装置连接;
送风装置将空气送入气体过滤装置,空气经气体过滤装置去除水分和酸性气体后由进气口送入第一容器,由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流经置于置物架上的待冷却物后由出气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04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