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面向秋季多雨的稻茬小麦压沟促苗的应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6558.2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3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顾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A01C5/06;A01C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秋季 多雨 小麦 压沟促苗 应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播种镇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面向秋季多雨的稻茬小麦压沟促苗的应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小麦播种镇压机械较多,镇压轮对应于播种行或对整个田面进行镇压作业,在常年或雨水偏少的秋季,小麦播种出苗质量较好。然而遇到多雨的秋季,尤其在水稻收获迟、秸秆还田量大、土壤粘湿的稻茬麦区,为了达到晚中求早,小麦播种往往十分粗放,播种后常遭受渍害和秸秆腐解产生的毒害,小麦出苗困难,即使勉强出苗,幼苗质量也较差,冬春冻害较重。传统的镇压作业实施后更容易造成土壤闭气,播种行下陷,形成积水渍害,小麦种子更难出苗。在典型的稻麦轮作区,受水稻品种、栽插方式以及秸秆还田等影响;例如中国江苏稻茬麦播种时多错过播种适期,为了减少小麦生长期的不足,农民整地播种十分粗放。近些年来,异常气候频繁出现,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据1961-2016年间气象资料显示,中国江苏共出现区域性秋季连阴雨(9-11月)152次,平均每年2.7次。2016年9月1日至10月25日,江苏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76.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9倍,为历史同期第一多值。秋季多雨加上播种粗放,导致苗期基础差,江苏小麦单产多年徘徊。因此稻茬麦地区在秋季多雨的年份,如何提高小麦播种出苗质量就成为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向秋季多雨的稻茬小麦压沟促苗的应变装置,该装置通过对现有的播种镇压机上配置本装置并改进,针对多雨的秋季,作业后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出苗率,改善根系生长发育条件,提高小麦苗体质量。本装置安装方便,根据田间土壤状况及秋季雨水情况,灵活配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面向秋季多雨的稻茬小麦压沟促苗的应变装置,包括应变装置本体,应变装置本体后排的轮轴上设置有若干个窄轮,窄轮的上方设置有刮泥器;所述窄轮的数量根据在田间的播种行数确定,并且窄轮的位置对应在每两播种行之间位置。
应变装置的本体即为播种机,应变装置后排轮轴上的窄轮即为播种机本体原悬挂镇压轮的轮轴上设置有若干个窄轮,所述窄轮的数量根据播种机在田间的播种行数确定,并且窄轮的位置对应在每两播种行之间位置。
其中,所述窄轮直径为40-45cm,中间厚度为8-12cm。
进一步地,所述窄轮整体呈凸透镜形状,形状为中间厚,厚度由中间至边缘逐渐变小,边缘厚度为5-6cm。将窄轮这样设计,可以减少了土壤的泥土阻力,压成的沟上宽下窄,不容易坍塌。
所述刮泥器为倒“U”形。刮泥器的形状仿窄轮之形状,形成倒“U”形,围绕窄轮,利于提高刮泥效果
所述窄轮与相邻窄轮之间的距离大于每条播种行的宽度,窄轮的数量比本体播种机在田间的播种行数少一个。
所述应变装置本体为播种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应变装置在稻茬小麦压沟促苗中的应用。
所述应用的具体条件为:(1)稻秸还田量≥200kg/hm2;自播种起20天内,存有连续≥5天、日降水量≥0.1mm、过程总降水量≥30mm的连阴雨过程1-2 次。
所述应用的具体步骤为:
(1)水稻收获时,联合收割机应安装秸秆切碎匀抛装置,留茬高度≤10-12 cm,水稻秸秆切碎长度≤10cm,切碎的秸秆应均匀分布于地表,若有秸秆局部堆积,应人工将其均匀铺散;
(2)肥料运筹,亩产500-550kg,每亩需施纯N 16-18公斤,达到N:P2O5: K2O为1:0.6:0.6,基肥:冬前追肥:返青追肥:拔节孕穗肥的质量比依次为 40%:10%:10%:40%;
(3)播种时,沙质土壤相对含水量≥70%或粘质土壤相对含水量≥60%,不需旋耕,板茬直接进行播种作业;反之则需采用常规机械进行旋耕整地与播种作业;
(4)播种时使用该应变装置进行作业,作业后播种行之间形成镇压沟,种子播在两镇压沟之间的畦面上;
(5)播后及时在田间四周开好排水沟,沟宽20cm以上,沟深25cm以上,确保能排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65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