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6861.2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0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先;杨晓东;李得俊;唐治金;葛文渊;李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拱顶 应变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的快速发展,隧道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越来越引起业主方、施工方的注意,因而隧道收敛属于隧道监控测量中的必测项目。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将重新分布。在开挖过程中,周边围岩及支护将产生变形,此变形是围岩和支护力学行为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当围岩应力趋于平衡时,周边变形趋于稳定,该变化过程称为“收敛”。坑道内表面的收敛可通过专门的测量仪器测得。通过周边位移观测,可量测出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的大小及发展,从而可判别隧道围岩是否稳定,同时也能判别支护工作状态及施工方法是否合理。针对隧道机械开挖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情况的多变化,会遇到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通常施工中在对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进行监测预警时,是通过人工作业方式,采取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将数据采集后进行分析,这个过程比较耗时,然而隧道的软弱围岩坍塌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隧道的围岩突变会对洞内施工人员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国内外也有一些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隧道收敛位移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装置一般结构都比较复杂、体积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测量耗费时间、而激光测量仪器结构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拱顶下方的平台,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激光发射器,拱顶上与激光发射器对应位置处安装有激光接收器a,拱腰上位于平台的下方靠近平台处安装有两个激光接收器b;激光接收器a及激光接收器b均连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又连接声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控制系统包括蓄电池、单片机、稳压器、继电器以及无限模块,蓄电池、稳压器、单片机及继电器依次连接,稳压器还连接无限模块,无限模块还与单片机连接;激光接收器a及激光接收器b均与单片机连接,声光报警器也与单片机连接。
控制系统还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结构简单、反应迅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测量耗费时间、而激光测量仪器结构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中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中,1.平台,2.激光发射器,3.激光接收器a,4.控制系统,4-1.蓄电池,4-2.单片机,4-3.稳压器,4-4.继电器,4-5.无限模块,5.激光接收器b,6.声光报警器,7.无线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隧道拱顶应变监测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固定安装在拱顶下方的平台1,平台1的上表面设置有激光发射器2,拱顶上与激光发射器2对应位置处安装有激光接收器a3,拱腰上位于平台1的下方靠近平台1处安装有两个激光接收器b5;激光接收器a3及激光接收器b5均连接控制系统4,控制系统4又连接声光报警器6。控制系统4及声光报警器6设置在隧道内的合适位置。控制系统4还与无线通信模块7连接,用于向控制室发送无线信号。
如图3所示,控制系统4包括蓄电池4-1、单片机4-2、稳压器4-3、继电器4-4以及无限模块4-5,蓄电池4-1、稳压器4-3、单片机4-2及继电器4-4依次连接,稳压器4-3还连接无限模块4-5,无限模块4-5还与单片机4-2连接;激光接收器a3及激光接收器b5均与单片机4-2连接,声光报警器6也与单片机4-2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当拱顶发生应变时,激光接收器a3及激光接收器b5的激光信号发生变化,并将该信号变化传送给控制系统4的无线模块4-5,无线模块4-5将信号传输给单片机4-2,单片机4-2控制声光报警器6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且控制系统4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7将该信号发送给控制室的工作人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68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纤间距测量系统
- 下一篇:一种隧道围岩收敛量测在线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