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0020.7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02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春房 |
主分类号: | A47J37/06 | 分类号: | A47J3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王春光 |
地址: | 100024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作 面食 材料 制成 形容 制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烹饪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使用陶瓷或者其他不可食用材料做成的容器盛放主食或者菜肴,这些材质做成的容器需要进行清洗或者作为废弃物处理掉,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食用的容器以及该容器的制备装置,从而达到快捷、方便、卫生、节约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污染,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包括:下加热元件,设置有加热凹槽;上加热元件,一端铰接在下加热元件的一端,上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能够与下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贴合,上加热元件设置与加热凹槽配合的加热凸起,在上加热元件的另一端与下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贴合时,加热凸起位于加热凹槽内,并且加热凸起与加热凹槽之间形成用于加热面食材料的碗形加热空间。
进一步地,加热凹槽的槽壁外周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加热凹槽的槽底外壁设置有第一温控元件;加热凸起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加热元件,加热凸起的凸起端部内壁设置有第二温控元件。
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元件呈螺旋状缠绕在加热凹槽的槽壁外周;第二加热元件成螺旋状缠绕加热凸起的内周面。
进一步地,下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下把手,上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上把手。
进一步地,上把手和/或下把手上设置有用于缓冲的弹簧。
进一步地,加热凸起的直径比加热凹槽的直径小4mm。
进一步地,加热凸起的高度比加热凹槽的深度小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包括:下加热元件,设置有加热凸起;上加热元件,一端铰接在下加热元件的一端,上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能够与下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贴合,上加热元件设置与加热凸起配合的加热凹槽,在上加热元件的另一端与下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贴合时,加热凸起位于加热凹槽内,并且加热凸起与加热凹槽之间形成用于加热面食材料的凹形加热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制造出与凹形加热空间形状相同的面食材料容器,使用者可以用面食材料容器盛放主食或菜肴来代替现有技术的容器,由于面食材料容器可以代替主食和菜一起吃掉,这样就省到了洗碗和收拾卫生的情况,同时面食材料容器可以做方便食物供人们日常生活用,外出活动,紧急情况,自然灾害等时的快餐食物,从而达到快捷、方便、卫生、节约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污染,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实施例中下加热元件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实施例中下加热元件的侧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实施例中上加热元件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作由面食材料制成的碗形容器的制备装置实施例中上加热元件的侧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0、下加热元件;11、加热凹槽;12、第一加热元件;13、第一温控元件;14、下把手;15、第一电源线;20、上加热元件;21、加热凸起;22、第二加热元件;23、第二温控元件;24、上把手;25、第二电源线;3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春房,未经刘春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0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