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3409.7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0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闫小顺;李凯;骆伟;王小明;李德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液压 加载 应力 反馈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船剖面极限弯矩的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试验装置利用液压加载所得的应力大小来进行反馈调节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自从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鉴于极限强度的真实预报对于保证船体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与可靠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船体强度预报中关键的一环,船体结构极限强度预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在多种预报方法中,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在准确预报船体结构的极限强度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靠大量精准、具有分析研究意义的数据,船体结构极限强度模型试验不仅可以换算到实船,而且为数值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验证途径,从而对于实船极限强度预报以及提高数值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现实的意义。
目前的实船剖面极限弯矩的试验,一般通过人工控制多个液压装置,分别对试验模型进行加载,以达到模拟真实载荷的作用效果。但这种加载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1)通过人工手动控制液压油缸改变压力,其难度较大,难以同时同步准确控制多个液压装置,使加载难以达到预想的载荷效果。
(2)手动控制单个液压装置时,其操作过程复杂,耗时耗力,往往要多次来回微调才能达到预期压力,使得试验过程更加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它利用计算机软件集成系统记录各个液压顶的压力大小,并记录由静态应变仪测得的应变大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包括实验工装、实验模型、若干应变片、静态应变仪和液压加载装置,所述液压加载装置包括若干液压顶和油柜,所述实验模型安装于所述实验工装上,所述若干应变片安装于所述实验模型的侧表面并均与所述静态应变仪连接,所述若干液压顶均与所述油柜连接,用于对所述实验模型施加载荷,还包括计算机,所述静态应变仪和油柜均与所述计算机连接,所述计算机内安装有软件集成系统和调节系统,所述软件集成系统将所述静态应变仪和油柜的数据进行同步处理,所述调节系统控制所述油柜以调节所述若干液压顶的压力大小。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实验平台,所述实验工装、静态应变仪、若干液压顶、油柜和计算机均安装于所述实验平台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实验模型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实验工装的横梁上,使实验模型的底部与所述实验平台之间间隔一段距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液压顶位于所述实验模型的底部与实验平台之间。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液压顶分为两组,并分别位于所述实验模型的两端。
上述方案中,每一组液压顶均包括三个沿所述实验模型宽度方向布置的液压顶。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应变片沿着所述实验模型的目标剖面垂向布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应变片采用粘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实验模型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液压加载装置还包括输油管,所述若干液压顶与所述油柜之间通过所述输油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计算机中的软件集成系统和调节系统来控制液压加载装置,简化了加载过程,提高了极限弯矩试验的加载效率;调节系统能够同时同步地调节多个液压顶,提高了加载时的载荷精确度,使得模拟载荷更接近于真实值。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的左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基于液压加载的应力反馈调节系统的正视图。
图中:1、实验工装;2、实验模型;3、应变片;4、静态应变仪;5、液压加载装置;51、液压顶;52、输油管;53、油柜;6、计算机;7、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34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