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码宝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1986.0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9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韩冰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碧江河公益广告艺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丰台区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码 | ||
技术领域
密码宝盒,是一种智能手机附属的密码存储保护设备,是为了解决人们记密码的烦恼,将芯片存储、手机屏幕显示及短信录入、指纹识别技术、钥匙扣四结合的高新科技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银行广泛使用的密码保护手段主要有两种:一、让客户自己牢记密码,结果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为忘记银行密码而烦恼;二、拖着数据线和液晶显示屏的U盾数字证书,结果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经常口袋里装着U盾,用起来很不方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安全芯片的发展和指纹识别技术的成熟,密码宝盒将为人们解决这一烦恼——密码不用记,将成为现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密码存储保护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芯片、手机、指纹、钥匙扣四位一体,由芯片(1)、指纹采集仪(2)、Micro USB接口(3)、钥匙扣挂钩(4)、智能手机(5)组成。核心硬件模块采用智能卡CPU芯片,内部结构由CPU及加密逻辑、RAM、ROM、EEPROM和I/O五部分组成,是一个具有安全体系的小型计算机。其实质就是,抛弃银行U盾的数据线、USB接口、U盾显示屏和电脑,将银行U盾微型化、手机化、指纹化、随身化,与钥匙一起随身携带,通过Micro USB接口连接手机,通过指纹识别、手机绑定等技术识别身份,通过手机短信录入,手机屏显示、查阅,芯片存储,随身携带,以代替人工记忆密码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不必再记忆成堆的密码,不必再携带U盾,既依托手机,又与手机分离,避免同时丢失,让密码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密码宝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所示的密码宝盒,由芯片(1)、指纹采集仪(2)、Micro USB接口(3)、钥匙扣挂钩(4)、智能手机(5)组成。
1.芯片(1)要求:采用硬件加密方式,通过控制芯片,实现实时加密,整个加密过程在芯片内部完成,实现黑盒化,安全级别高。芯片选择经国家密码管理局许可的安全芯片,内部嵌有密钥,可对数据加密、权限认证、分区管理、数据通路权限等安全操作的密钥和口令作加密保护。密码信息以密文方式存储于硬件芯片上,予以高强度保护,非授权访问时,连续输入4次错误,芯片将自动锁死;连续输入8次错误,芯片将自毁数据,不可恢复,可有效阻止密码破解企图和暴力破解行为。内部还具有唯一的ID号,无法更改和复制,可实现溯源追踪。芯片容量:512MB或1G。
2. 指纹采集仪(2):采用滑动式光学指纹识别仪,识别仪面积11×2mm,图像等级:256 级灰度,图像分辨率:508dpi,使用寿命:30万次、10年,最大成像速度:300帧/秒,环境温度:-20~60℃,湿度:0~85%。指纹管理:注册、增删、比对、验证,无需驱动程序,可同时注册3个不同的指纹,其中,主指纹是常用指纹,副指纹用在二次验证A级密码,备用指纹用在主指纹、副指纹受伤作废之后。指纹采集仪可从市面上直接采购。另外,为节约成本,指纹采集仪还可以用技术成熟的手机锁屏软件取代。
3. 手机绑定:将宝盒通过Micro USB接口(3)连接手机后,进入USB存储器界面,注册、绑定本手机号,设定并牢记大门短信口令,限10字,如:“芝麻开门”、“卫士,请开门”、“主人驾到”等。只有绑定的手机号,才能录入、读取密码信息。平时登录时,须点击验证码键,向绑定的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读取并输入验证码。
4. 信息录入:以比较复杂的酷派手机为例,将密码宝盒连接手机后,进入手机(5)短信界面,在草稿箱编辑短信:账户、密码等,选中后,分享到记事本;打开记事本,找到密码信息,导出,会自动存入手机卡;打开系统应用,找到文件管理,打开后选中左上角分类,找到文档,打开文档后就会看到密码信息;复制或移动到USB存储器,粘贴,密码信息就成功地存入密码宝盒。有的手机可能比较简单,将短信直接另存为USB(实即为Micro USB)存储器即可。通常可存30条数字、字母混编密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碧江河公益广告艺术中心,未经北京市碧江河公益广告艺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1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